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docVIP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作者挑选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概要追踪小南海景区开发的历史,进而将公园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和区域旅游资源网络体系中,分析遗产价值保护和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要以地质公园为平台,坚持科学旅游和品牌旅游景区建设路线,按照可持续旅游规划的原则将小南海建设成一个独具特色、有能力和魅力的国家地质公园。   关键词: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科学旅游;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7)02-0147-05      一、引言      多年来,围绕重庆黔江小南海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利用都备受世人关注。小南海自诞生以来,去年已满150周岁。它曾经是地震现场,革命根据地,多种经营活动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景区和土家族、苗族人民的生活家园,它在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领域的双重价值越来越受到多方面的重视。2004年3月,小南海被国土资源部公布为我国的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这一事件应当成为小南海可持续旅游建设的新开端。      二、小南海旅游开发的历史追踪      当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甬钟表明,小南海及黔江地区,2000多年前即已成为巴楚之间的文化走廊[1]。不过,小南海开始成为区域社会的一大景点,只有100余年的历史。      (一)颇有历史渊源的旅游景区   翔实的地方史志,包括清同治五年版的《来凤县志》和光绪年间问世的《黔江县志》都如实记载了1856年发生在当地的地震。后者记载到,“(咸丰)六年五月壬子,地大震,后坝乡山崩……后坝许家弯,溪口有山矗立,倏中断如截,响若雷霆,地中石亦进出,横飞旁击,压毙居民数十家,溪口遂被堙塞。厥后,盛夏雨水,溪涨不通,潴为大泽,延袤二十余里,土田庐舍尽被淹没,今设舟楫焉。朝阳寺山本一小岭,水盛时,适浸寺址,四面汪洋,宛若金礁。泽名小瀛海,土人讹为小南海。”[2]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因自然灾变而形成的水乡泽国,不过50年,便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名胜。晚清黔江知县张九章的《小南海游记》便可概括当时游客眼中的小南海。“正徘徊间,忽岩豁洞开,别有天地。得睹所谓小南海者,青冥浩荡,茫无畔际。水在山巅,山为低小。阔只数里,长竟数十里,上通板夹溪。乘船渡过,倏鱼出没,大几盈尺。噫,异哉!沧海桑田,桑田沧海,造物固如是灵活哉。”[3]当地晚清文人王国珍在《小南海记》中同时触及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后坝小南海,名区也。长二十余里,阔五六里,乱峰围绕,千态万状,不可俱述。第见下流之滨,有任氏节孝坊。”[4]   这样一来,小南海地区在20世纪初叶便有了所谓的“内八景”和“外八景”之说。内八景包括“朝阳飞凤”、“老鹳鸣窝”、“牛背斜阳”、“白鹤鸣溪”、“犀牛望月”、“乌龟戏水”、“清溪晚钓”和“荫塘映月”。外八景包括“八面凝云”、“花岩奇迹”、“绿井仙礁”、“端阳竞渡”、“山谷练矾”、“牛郎渡渚”、“长年访仙”和“湘子传道”[5]41-42。内外十六景使小南海成为晚清和民国初年名闻遐迩。      (二)综合开发时期的旅游接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黔江小南海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除了1968年朝阳岛上的寺庙毁于动乱之外,政府投资和地方建设在主流方面促成了地方经济的综合开发。首先,湖边建成的3座小水电站让附近的村民早在1970年前就能享受照明用电。其次是开挖水渠和拓展农田,保障了当时农民生活的殷实。再次,始于1968年的小南海渔场建设,是政府倾斜性投资的体现。虽然每年的饲料投放和柴油机动船的使用一度给湖区带来了环境隐患,但渔场却因此而增添一道光景。在大众旅游尚不普及的20世纪70-80年代,小南海开始成为都市人寻找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成为媒体采访的一大亮点。“划着当地称为‘双飞燕’的小舢板船,随着渔场职工出海捕鱼。无数肥大的白鲢在拦网内碰撞,纷纷跃出水面,真是鱼跃人欢的场面。落日衔山,渔舟唱晚。一群白鹤在湖心礁石上盘旋。”[6]小南海被描绘成“人间仙境”,在这段综合开发时期的确发挥了休闲旅游接待的社会功能。      (三)面向国家品牌的旅游景区开发   小南海的旅游价值早在百年之前便已得到体现。不过,截至20世纪80年代,小南海的旅游利用都停留在零星的、小规模的自发演进阶段。县政府虽然在1982年将其指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南海在整个80年代还是主要发挥着四川省十大渔场之一的渔业基地功能。   1989年,长期为黔江县城供水的黔江出现干涸断流现象,位于32公里以外的小南海被规划为黔江县城人口的供水基地。小南海淡水水质保护开始成为区域社会最重要的课题。尽管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