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靳以创作中教育思想浅析
靳以创作中教育思想浅析
靳以(1909-1959)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编辑家,曾编辑《文学季刊》、《文季月刊》、《文丛》、《收获》等多种大型文学期刊,同时也是一位高产作家,有近40部作品遗世。靳以亦曾担任过多年的大学教授。用老友巴金的话概括:“靳以是一位勤勤恳恳的作家,又是认真、负责的编辑,还是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他在这三方面都做了巨大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今年是靳以诞辰100周年与逝世50周年,不过目前对其研究还很不够。靳以某些以教师身份劝导学生的作品,更是乏人问津。这些作品体现了一位现代作家的教育观,不但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而且对于反思现代教育思想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收效不佳的苦心劝导
抗战期间,靳以的创作与编辑生活受到战火的严重侵袭,由上海辗转至重庆,并于1938年底出任复旦大学国文系教授,其间还曾由于受到学校反动权威的迫害被解聘,短暂担任过福建师专文史系主任,1944年重返复旦任教直至建国初。
在所有学生的回忆中,靳以都是一个温和友善、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老师。学生、诗人郭风说:“他尽力推荐同学(包括我)的作品到当时国内大型文学期刊发表,不用说,对于我们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有许多被靳以提携过的文艺青年后来都成为著名作家。另据回忆:“靳以不论在领导岗位或做教授和主编,他的同事、学生与他相处,立刻能感到从他身上迎面散发出来一阵亲切的暖意,大家几乎无例外地把他作为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不过,如果结合靳以自己本人的创作,却可以发现他在教育过程中的深深困惑。
在他做教师后刨作的散文中,几篇有关学生的《短简》值得注意。当提及一个女学生已经结婚而且要做母亲时,“我再也想不到她还是选择了那平凡又平凡的路,把自己交付给庸碌的生活,把有用的生命在无用中磨损,难说这不是我们人类的失败,还该是什么呢?”类似的是,他对正在恋爱中的女学生严厉批评:“谁曾想到那么一个中国的好女儿,竟会走上这样的一条路……人们谈着你,感到是自己的侮辱,不,人类的侮辱。”那么,靳以这样对学生大声警醒,收效如何?在以自叙传方式写作的小说《人们》中,同样的劝导反而遭到对方的辱骂:“好像她把天下毒骂的字句都装在里面了――我的心感到难忍的疼痛,我好像还哭了的,不为我,也不为她,为了可怜的人类的心――”
中国现代作家从整体上具有一种“感时忧国”的强烈忧患意识,以文学作品来唤醒民众,是他们的自觉体认。“在危机四伏的大时代中,责任如此重大,使命如此崇高,道德纯洁的标尺被毫不含糊地提高了,文学中充满了自我牺牲的圣洁情感。这种牺牲包括了人们受到的现代教育、某些志趣和内心生活。”而从靳以本身的教学来看,显然也是注重道德修养与文学教化作用的,据学生、诗人冀回忆:“他谈作品,谈写作,却从不谈文艺理论问题,更不涉及当时有争议的问题。他是凭一个作家的艺术良心评价作品,并通过作品直接认识作者本人的。”从上述作品来看,靳以的初衷是要将学生从个人天地中唤醒,为民族和人类做贡献,但语气显然是有些过重了,而且收效不佳。
实际上,靳以的人生本来就与教师这一身份有着明显的错位:他曾对教师具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这既有时代因素,更有其个人的原因。这还要回到他创作的起点一探究竟。
二、教师身份的内在困惑
靳以大学毕业不久,即承担了《文学季刊》与《水星》的主要编务,同时笔耕不辍,仅在1933-1934一年间,个人最早的四部小说集《圣型》、《群鸦》、《青的花》、《虫蚀》相继出版。这些小说多以作家本人的情感伤痛为蓝本,书写青年男子为失恋折磨得痛不欲生的爱情故事,透露出浓重的感伤与绝望,以及对负心女子的无比憎恨。
不过,在《虫蚀》序中靳以写道:“现在我是走进社会的圈子里来了,这里,少男少女已经不是事件的核心”,“这一本书,将结束了我旧日的作品。”这一宣言从表面上可以看到1930年代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感召,但内里却隐含着靳以欲通过扩展题材来抵御内心痛苦的追求。而把小我融人大我,为大众的幸福不惜牺牲个人,则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甚巨的欧洲民粹主义思潮的主旨。
抗战开始后,靳以的创作趋向鲜明的民粹倾向。长篇《前夕》有这样一段情节,大学毕业后自愿终生服务于家庭的黄静宜,每天为无尽的琐事而苦恼不已,当她走出空气沉闷的家来到郊外,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极自然地在心中对他们发生了羡慕的心情,她想因为简素,所以那么容易满足。”“‘更容易满足一些,生活就更快乐一些’,她时时这样想,可是知识把人类带到广大的宇宙里,那是很难得着满足的,所以人类才在悲惨中过着日子……”这里的民粹思想是显而易见的。民粹主义者虽然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却具有卢梭的‘善来自头脑简单之人’的信念和他对知识分子与专家的不信任。推动民粹主义的,实质上是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