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对标点符号运用自觉
鲁迅对标点符号运用自觉
说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往往会想到其思想内涵的深刻、人物形象的典型、语言的老道犀利,但我们若再留心文本细部,就会发现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也堪称经典和艺术。就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内的作家作品很难找出能在标点符号运用方面可以和鲁迅先生相媲美的。
要说鲁迅先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自觉,就要了解一下现代新式标点符号运用的大体进程。我们知道现代新式标点并非我们传统文化所固有,而是经过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先驱苦心研究经营,在综合中国传统与西方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胡适于“1916年6月为《科学》作了一篇《论句读及文字符号》的长文,约一万字,凡规定了十余种符号。”(胡适《逼上梁山》)并宣言他以后的所有文章都采用自己制定的标点符号的格式。《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可说是我国新式标点符号第一篇系统完整的科学论文。1919年11月胡适首倡并联名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等北大教授向教育部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这份议案是由胡适拟稿,也是与他积极提倡白话文教育相关联的配套方案。1920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这份议案成为我国第一部政府颁行的标点符号方案,这项改革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但标点符号在社会上的推广和运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一过程中,鲁迅是积极的践行者。我们提到鲁迅和标点符号的问题,肯定会想到鲁迅为标点符号索要稿费这段典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太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书局撰写一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书局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鲁迅以他的“鲁迅式”的行为方式将他书稿中的标点符号一律省略,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请求鲁迅加上标点。鲁迅认为:“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书局无奈,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将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了鲁迅稿费。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鲁迅对标点符号的重视。当然鲁迅对标点符号的重视不只体现在为标点符号争取同文字一样的地位,更体现在对标点符号运用的一种自觉。
他多次著文举例说明古文虽语言精炼典雅,但没有标点符号,不注重语法的精密,往往会语义难明,歧义迭出,给读者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大声疾呼“须用新式标点”。在《域外小说集》(1909年)的略例中曾专门列出一条:“!表大声,?表问难,近已习见,不俟诠释。此他有虚线以表语不尽,或语中辍。有直线以表略停顿,或在句之上下,则为用同于括弧。如‘名门之儿僮――年十四五耳――’”1919年4月,他通过钱玄同将小说《药》投给《新青年》杂志,并致信钱玄同说:“请您鉴定改正了那些外国圈点之类,交与编辑人;因为我于外国圈点之类,没有心得,恐怕要错。还有人名旁的线,也要请看一看。譬如里面提起一个花白胡子的人,后来便称他花白胡子,恐怕就该加直线了,我却没有加。”这里当然体现了鲁迅的谦虚,但更多的是一种严谨,是一种对标点符号运用的自觉。
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还只是用几种符号,到了写《呐喊》《?厢濉肥保?标点符号的运用已是相当的规范且经典了,可谓是将标点符号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不妨就鲁迅先生的小说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看看鲁迅是怎样使用标点符号的。
首先看《故乡》,闰土在文章中直接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我”回忆中的童年闰土,一次是“我”回故乡看到的中年闰土。写少年闰土这一部分,作者多用短句,逗号和句号用得最多。特别是句号。闰土说的第一句话是在“我”要他去捕鸟时,“他说:‘这不能。’”;当“我”问他看瓜是“管贼么?”他回答:“不是。”;当“我”问到猹是否咬人时,“有胡叉呢。”我们从这些句号的运用,可以看出少年的闰土是多么的神气、多么的自信,多么的自由!闰土心中是毫无牵绊的,闰土是一个阳光、自信、内心自由的小男孩!当闰土第二次出现时,已是二十余年以后了。闰土说了短短的六段话,每段话都不长,最短的只有一句,最长的也不过三句。但这六段话竟用了十个省略号。我们不读文字,只从这十个“……”的密集排列中,也可看到一个欲言又止、吞吞吐吐、窝窝囊囊、痛苦不堪、饱经风霜已失去了少年自信、自由和灵气的令人心酸的闰土。这真可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笔者认为鲁迅先生并不是无意为之的,而是有意为之。从前面的多个“。”,到后面的十个“……”给读者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也许正应了“有意味的形式”吧,可谓耐人寻味。你可见过有这样将普普通通的两种标点符号运用到如此境界的文学作品吗?写这篇作品时是一九二一年一月,新式标点符号颁布运用只有十一个月。真是难以想象!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看当时的情况,那是“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