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弟兄叙事时空构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弟兄叙事时空构建

鲁迅弟兄叙事时空构建   摘 要:《弟兄》是鲁迅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虚构的小说,因此,本文通过对叙事时空,建构艺术、结构价值的分析,以求探讨出小说背后曲折的隐晦和暗示。   关键词:《弟兄》 叙事时空 构建      《弟兄》是鲁迅写于1925年的作品,毫无疑问,小说中的情节主要来源于鲁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因为“大约1917年春末夏初,他和二弟作人同住在绍兴会馆补树书屋,作人忽然发高烧了……这使鲁迅非常担忧,急忙请德医悌普尔来诊,才知道不过是出疹子”。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虚构,因此小说里充满了曲折的隐晦和暗示,而在这些曲折背后隐藏的是以时间和空间为要素建构的迷宫。针对此点,本文将从叙事时空的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以求走出这篇小说研究的怪圈。      一、叙事时空――时间和空间建构的迷宫      关于时空,巴赫金提出了“时空体”这一概念。他认为,“在文学中的艺术时空体里,空间和时间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整体中。时间在这里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1]这一点刚好与中国古代的时空观相契合。在中国古代,时空是用“宇宙”一词来表述的。《庄子?庚桑楚》中解释:“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换言之,宇即东、西、南、北、上、下、左、右方向延伸的空间;宙则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因此,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时空观都是组合起时间三维和空间一维的“时空四维”的整体观和立体观。   无法否认,鲁迅潜意识里是受这种时空模式影响的。在《弟兄》中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织循环,真实空间指公益局和公寓,虚拟空间指沛君的梦境。小说一开始就描写出了一个无公可办、百无聊懒的公益局,在这个空间里,由一重兄弟反目的关系引出另一重“兄弟怡怡”的关系,充满了鲜明的对比。而最后,还是在这个空间里,两重兄弟关系逐渐靠拢,最后融为一体。在公寓这个空间里,通过视点聚焦的手法,展开了梦与现实的交织。在现实中,沛君竭力维护“兄弟怡怡”的关系,但这一重关系显然是摇摇欲坠的,因为他们无法逃离经济上的危机。沛君得知弟弟得了猩红热,立刻想到的是无钱买棺木。靖甫醒过来后立即说,“等我好起来,译一点到文化书馆去卖几个钱,不知道他们可要。”[2]而在梦里,沛君“仿佛知道靖甫生的一定是猩红热,而且是不可救的”[3]。一方面,现实里是连买棺木的钱也没有的,但在梦中沛君却独自背了一口棺材,从大门外一径背到堂屋里。从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潜意识里,他对靖甫还是有着兄弟之爱的,他还是在极力维护“兄弟怡怡”的关系。另一方面,在金钱的重压下,人性里自私的部分也跑了出来,在梦里,沛君觉得自己有了最高的威权和极大的力,他殴打弟弟的孩子,不让他上学。这里的虐待是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长子在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前,一直是被关怀的对象,但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深感到弟妹出生而带来的苦恼。因此,在潜意识里,长子对弟妹是有着仇恨心理的,在小说中具体体现为沛君对靖甫孩子的虐待。即沛君潜意识里对靖甫仇恨情绪的一种转移,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他觉得自己有了最高的威权和极大的力”[4],这是他童年经验在长期压抑后的爆发,也是梦中潜在的一种移置。综上所述,鲁迅先生通过对真实和虚拟空间交织循环的描写,将亲情的面纱可怕地撕裂开来。他让你看到这温情脉脉的背后不是别的而是赤裸裸的金钱。所以小说一方面在现实中描写温情脉脉的兄弟之情,另一方面却毫不犹豫地用“凌乱的思绪”和可怕的梦境来拆解这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了这人间最丑陋的面目。显然,鲁迅对人间最牢靠的亲情的拆解源自1923年的兄弟失和。从某种意义上说,亲情应该是人在社会中最后的一道屏障,也是最不可动摇的确信。而1923年的打击,将这一切撕得粉碎。   其次是时间有意识化和无意识化的交错。在公益局这个空间里,大家一向无事可做,每日在闲聊中度过时间,时间就这样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溜走。而在公寓这个空间里,时间是通过各种声音进行有意识化的。沛君回到公寓,发现公寓如平时一样平静,小伙计仍然坐在门外拉胡琴。而在沛君等待普大夫的过程中,出现了乌鸦的叫声、汽车的各种汽笛声、闹钟的札札声和靖甫的呼吸声。这里声音的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有助于建造一个和现实世界不同的,属于沛君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写出其焦虑的心情。二是提醒沛君和读者时间的流逝。很明显,在两个不同的空间里,都用了时值变形的手法,在公益局里,时间被缩短,在公寓里,时间则是被拉长,这样便造成了一种忽慢忽快的叙事节奏。于是,在这样的叙事节奏里,两种不同的时间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