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个人观念辨析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个人观念辨析
〔摘要〕《摩罗诗力说》作为鲁迅早期系列文言论文中的重要篇章,通过对“心声”―“新声”、“诗”和“诗力”等一系列关键观念的标举与阐发,在“精神”之后,又为以“立人”为核心的“第二维新之声”提出了一个“诗”――文学的契机,这些观念及其阐述理路,构成了鲁迅早期“个人”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
〔关键词〕“心声”―“新声”(“诗”) “诗力” “第二维新之声”
〔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7)04-0097-06
一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日本时期系列文言论文中的一篇,作为系列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心声”和“诗力”的强调,为其首倡的“立人”思想提供了一个“诗”――文学的契机,通过对该篇理路的仔细梳理和辨析,当能进一步考察鲁迅早期“个人”观念的内涵。
该篇始于申述“心声”的重要。在鲁迅的描述中,“心声”与民族兴亡息息相关:“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古民神思,接天然之宫,冥契万有,与之灵会,道其能道,爰为诗歌。其声度时劫而入人心,不与口同绝;且复曼衍,视其种人。递文事式微,则种人之运命亦尽,群生辍响,荣华收光;读史者萧条之感,即以怒起,而此文明史记,亦渐末页矣。……英人加勒尔(Th.Carlyle)曰,得昭明之声,洋洋乎歌心意而生者,为国民之首义。意大利分崩矣,然实一统也,彼生但丁(Dante Alighieri),彼有意语。大俄罗斯之扎尔,有兵刃炮火,政治之上,能辖大区,行大业。然奈何无声?……有但丁者统一,而无声兆之俄人,终支离而已。”然则何为“心声”?中国古语云“言为心声”,又云“诗言志”,从而把“心声”与“诗”直接沟通起来;“古民神思,接天然之宫,冥契万有,与之灵会,道其能道,爰为诗歌。其声度时劫而入人心,不与口同绝;且复曼衍,视其种人。”直接承上句之“心声”而来,在上下文关系中,此句之“诗歌”应该是指上句的关键词“心声”,“心声”即“诗歌”,但可以看到,在鲁迅那里,“诗”所“言”者非来自“志”,而是直接来自原初的“神思”。在《科学史教篇》中,“神思”是作为“科学”源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里,仍是强调它的原初性,此“神思”与生俱来,故鲁迅在第二段开始即引尼采说:“尼?遥?Fr. Nietzsche)不恶野人,谓中有新力,言亦确凿不可移。盖文明之朕,固孕于蛮荒,野人?颡?其形,而隐曜即伏于内。文明如华,蛮野如蕾,文明如实,蛮野如华,上征在是,希望亦在是。”此处所引“新力”,与前几篇论文所言之“人类之能”、“意力”,皆是人本然所具;这里第一次出现“隐曜”这个词,即后来在《破恶声论》中出现的关键词“内曜”之“曜”,与“神思”一样为人性中所固有。鲁迅首先提出“心声”的概念,并把它和“神思”、“隐曜”、“自觉”等概念相互沟通,“心声”来自人本有之“神思”和“隐曜”。
文章的开始两段,首先提出上举诸观念,但其所要表达的是,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古民之心声手泽”虽曾“庄严”与“崇大”,然已“不通于今”,现状是“心声”蒙蔽,“恶声”喧嚣,故作者深深感叹:“诗人绝迹,事若甚微,而萧条之感,辄以来袭。”既然“心声”与家国存亡如此攸关,该于何处寻觅“心声”?既然中国古代曾经“庄严”、“崇大”的“心声手泽”已“不通于今”,则只能“今且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邦”。至此,“心声”过渡到“新声”,“心声”―“新声”在鲁迅的阐述中连为一体。然则何为“新声”?“新声之别,不可究详;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生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维,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牙利)文士。凡是群人,外状至异,各禀自国之特色,发为光华;而要其大归,则趣于一: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鲁迅的“新声”,来自“摩罗诗派”,“摩罗”,是梵文Mara的音译,指佛教所说的魔鬼。从鲁迅所列的“摩罗诗派”的谱系来看,则所谓“新声”,是发源于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并在十九世纪蔚为大观的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相结合的诗潮,鲁迅悬置了摩罗诗人的历史特征,把“新声”归结为“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可见他所垂青于摩罗诗(“新声”)的,是其具有“反抗”精神并诉诸“动作”,因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和巨大号召力的一面。鉴于中国“诗人绝迹”、“心声”衰微,鲁迅欲以“异邦”的“心声”――“新声”来启示、激发国人的“心声”。
在鲁迅的描述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