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历史课堂接地气教学模式构建
浅谈历史课堂接地气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新课程教育呼唤“将课堂还予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在课堂教与学的交互中快乐学习和获得生活体验”。鉴于高考的压力,目前的教学中还是很多教师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且说不敢将课堂真正还予学生。本文就自己平时在历史课堂中尝试用“接地气”教学法激活历史课堂谈谈点滴思考。
【关键词】历史课堂 接地气 教学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140-02
“接地气”这一流行语,百度百科解释为“大地里的力量;大地的气息;顺乎人理,接其自然。”教学模式总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构建和完善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要让教与学接地气,实现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高涨情绪,课堂才会像磁场一样吸引着学生。怎样构建历史课堂的“接地气”教学模式?
一、以语言激趣为突破,引导“接地气”思考视角
“成功教?W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的确,要促进课堂优化和有效性教学,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自终吸引住,使之全情投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施以不同的激趣手法,比如,用教学语言的艺术美积极作用于课堂,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就能使课堂教学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易中天《品三国》以时尚诙谐、幽默犀利的语言,刷新了传统讲史方式而为百姓喜闻乐见,他的这种特殊语言表现模式就是“接地气”历史教学模式的最好借鉴。当我们把“诙谐幽默”建立在真实确凿的史料、客观公正的历史观上,在“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中将学生引入有情有理、充满着悲壮和欢乐的历史世界,学生有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历史课堂就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讲《南京条约》内容时,我用简洁有趣的生活化语言“哥买五双鞋,花了两千一”,引导学生发现条约内容,学生瞬间乐开花,争先恐后抢答:“割地、开五口通商、中英双方协定关税、赔款2100万银元”。这样的激趣引导不仅让学生快速记忆了《南京条约》内容,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和认识列强侵略的本质特征。在分析“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我利用漫画《时局图》描述:“大清国土犹如餐桌上的一盘肥肉,一群魔鬼相扑而至,何等猖狂!黑不溜秋的大熊在东北和蒙古地区横行霸道,它是吃人不眨眼的沙俄;狂啸不止的饿虎扑向长江流域,它是吃人不吐骨的英国;哇哇大叫的癞蛤蟆从越南跳向珠江流域,它是想吃天鹅肉的法国;心怀叵测的秃鹰从菲律宾飞向中国,大叫着:‘女士们、先生们,慢点吃,有食大家来,’就是吃人不见血的美国……张牙舞爪的太阳,拥抱了台湾,又想亲吻福建,就是色胆包天的日本。”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深深吸引着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凶残、贪婪的真面目”,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的印象,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升华。这样的语言教学模式,既不使历史失去原有的严肃性和时代特征,课堂思考视角和动态生成还很接地气。
语言激趣策略可运用于课头导入,或课中重难点突破,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或是运用于课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使学生感到余音绕梁,余味无穷,因而激起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以情景引疑为抓手,构建“接地气”教学场
学贵有疑,质疑是学问的初步。如果能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素养,学生就主动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情景借力,诠释历史,还原历史,实现学生与历史现象的零距离接确,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和构建接地气教学场。
在必修3第18课现代美术的教学中,我凭借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的图片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画家笔下的具体形象――“濒死长嘶的马匹、奔跑的女人、断臂倒地的男子、仰天嚎哭狂叫的母亲、举灯女人、断裂残缺的肢体”,并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作品中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由具体形象联想到什么?这幅画表达的主题?画家的绘画风格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在问题和立体离奇画面下,学生如身临其境,课堂一下子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中。这一连串问题其实牵涉到民族情感和艺术的审美情趣,在心理矛盾和认知冲突的情景中,引起学生的深思和灵魂的碰撞,沉默过后则是表现欲和思维火花的绽放,画家笔下那些“支离破碎、变形夸张”的残肢,成为学生思维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蕴含着愤懑的抗议,控诉着法西斯的暴行和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的新知。历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