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孤独气质对其作品影响
鲁迅孤独气质对其作品影响
【摘 要】鲁迅的孤独气质对其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孤独者》为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魏连殳的分析,阐释了鲁迅作为孤独的先觉者,在个体对超越性的追求与个体在社会中的局限性所形成的内在紧张冲突、对峙中,通过绝望的反抗,连同他笔下的孤独人物,实现了在孤独中的超越。
【关键词】鲁迅;孤独;先觉者;《孤独者》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263-02
孤独,是鲁迅的生命选择,是那个特定时代对鲁迅的赐予。或者可以说,正是鲁迅独特的孤独体验,成就了鲁迅的深刻。
一、孤独,鲁迅的生命选择
鲁迅的一生始终未摆脱过孤独的羁绊。尽管家人的呵护和环境的宽松为鲁迅的童年早期提供了较多自由的体验,然而祖父的入狱,父亲的病逝,家道败落后所承受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叵测,更让鲁迅刻骨铭心,“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尖刻的闲言碎语,轻蔑鄙夷的眼光刺伤了鲁迅那颗敏感的心,“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求学过程中却依然遭受冷遇,特别是留学日本,举目无亲,饱受欺凌,自尊心受到伤害,也倍觉孤寂与压抑。母亲强加给的无爱的婚姻,与周作人兄弟之情的破裂,高长虹等青年作家的背叛,民众的愚昧与麻木,当局的排挤与攻击……鲁迅,注定孤独。孤独,亦是鲁迅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鲁迅是独醒者。当意识到传统、社会等名词已成为扼杀人性,抑制个性自由、精神解放的强大力量之后,鲁迅便发出了呐喊。鲁迅追求生命个体的独立性,“人各有己”、“朕归于我”、“发展各的个性”,由此出发强调对现存秩序的破坏。然而,犹如沉寂的大海里射进一支利箭,沉闷的天空中响过一声惊雷,转瞬即逝,毫无踪迹可寻,鲁迅的呐喊也很快就被这令人窒息的环境所湮没,冷漠的民众甚至用血做成人血馒头医治痨病……众人皆醉我独醒,独醒者必然只能一个人承受心灵的孤独,被弃的痛楚。作为异端,鲁迅也早已预知了自己的命运。鲁迅推崇魏晋名士,尤其是嵇康,“骄视俗人”,“非汤武而薄周孔”。然而,“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蔑礼背俗、放浪形骸、纵酒佯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身处乱世的飘零感、焦虑感,和无力改变的反抗的绝望感、虚无感,这是魏晋名士的悲剧,也是鲁迅的悲剧,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通的。鲁迅说嵇康是“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鲁迅又何尝不是如此?鲁迅选择了写作这样一种独战方式,用纸张、笔杆,与自己的灵魂、文字挣扎。
二、魏连殳,孤独的先觉者
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时,曾说:“那是写我自己的。”孤独,是鲁迅的心境;魏连殳,是鲁迅的自况。
魏连殳是经过了新思潮的洗礼,具有改革思想的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却被视为异类,为社会所不容。无论是在封闭保守,处于蒙昧状态的山村,还是在新思想已逐渐传入的城市,魏连殳的境况都是一样的:“在”而“不属于”两个社会(共时性意义上的)。魏连殳对民众有着伟大的、深沉的博爱,而民众却拒绝了他,并按等级观念衡人待物的标准去冷遇他。这是魏连殳的孤独,也是鲁迅的孤独。最后,当魏连殳被逼入绝境,无须活下去之时,他却偏要活着,“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他作出了“以恶抗恶”、“切腹复仇”的自我毁灭式的选择:背弃比生命还重要的信仰作为报复社会的手段。魏连殳做了杜师长的顾问,获取了传统规约和世俗眼光的“认可”,内心却备受煎熬,时时涌动着无可奈何的悲哀,“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这是一种更深刻的孤独。
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钱理群认为,“……‘荒原’――不只是‘荒原’的意象,而且包含着‘荒原’隐意中的先驱者的‘荒原’感,以及冲破‘荒原’(荒原感)的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荒原、旷野,这些意象尽管寂寞、凄凉,却是原始大自然的象征,其原始气息就是与社会秩序碰撞交锋的力量,能给人以一种解放感,因此,从荒原、旷野中也是能够汲取到抗争的勇气的。鲁迅早已洞悉了内心创伤始终是无法愈合的,悲剧结局必然是无可挽回的,然而,却只能“走”,因为,只有在“走”中才能获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孔已己、祥林嫂,另一类孤独者
鲁迅笔下还有另一类孤独者,诸如孔乙己、祥林嫂,是为封建思想所侵蚀,以至于丧失了主体意识的“庸众”之群的存在者。孔乙己、祥林嫂正是由于最卑微、最软弱,便被其他“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群中之人所侮辱、欺凌。他们的苦痛成为了精彩剧目,成全了众人的消遣之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