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生物丰度受古断裂构造影响初探.docVIP

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生物丰度受古断裂构造影响初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生物丰度受古断裂构造影响初探

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生物丰度受古断裂构造影响初探   【摘要】黔东北瓮会生物群是继鄂西庙河生物群、皖南蓝田植物群和黔中瓮安生物群之后在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发现的又一宏体生物群。通过对黔东北江口枫香岭、张屯、瓮会、松桃牛郎及铜仁小湾龙等剖面的初步分析研究,在坝盘―瓮会一带可能存在一个规模较小的、走向南西-北东向的古断裂。化石特征及生物所需要的物质来源、营养盐分等也因古断裂的活动而受影响。断裂活动也为生物的生活提供丰富的营养盐分。弱氧环境使得部分生物死亡后残体被氧化分解,但大量的生物有机体被很好地保存,为烃源岩(干酪根)的沉积与埋葬提供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沉积构造;陡山沱期;伊迪卡拉纪;黔东北      新元古代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在贵州东北部及其邻区广泛分布,黔东北及临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东南缘,在构造单元上属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图1)。构造单元是在板块活动控制下,从板块边缘到板块内部产生一系列有规律展布的各具特征的地质构造区域。不同构造区域控制着互有差别的沉积作用及构造变形的发生。贵州在地史时期内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板块,但在相邻板块的的作用下,发生过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聚合运动和裂陷作用(贵州省地质矿产局,1982)。   1―一级单元界线;2―二级单元界线;3―三级单元界线;4―四级单元界线;5―喜马拉雅山褶皱(背斜);6―燕山期褶皱(背斜);7―加里东期褶皱(背斜);8―武陵期褶皱(背斜);9―东西向断层。   图1贵州构造单元划分(据龚联瓒, 1982)   Fig.1Map showing tectonic units in Guizhou(after Jiong Lianzan,1982)   黔东北瓮会生物群是继鄂西庙河生物群、皖南蓝田植物群和黔中瓮安生物群之后在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发现的又一宏体生物群(丁莲芳等,1996;尹崇玉等,2006;王约等,2005;王约,2008)。典型剖面即瓮会剖面位于黔东北江口桃映乡东南,东经109°01′23″,北纬27°50′11″。该剖面位于公路旁的小山坡,出露好,化石丰富,保存良好。   1.剖面对比   通过对黔东北江口瓮会剖面相邻的枫香岭、张屯、梨子园、胜利大沟、瓮会、坝黄、黑田沟、松桃牛郎及铜仁小湾龙剖面的研究,对比分析各个剖面的岩性厚度、化石特征及沉积构造(图2)。   1―冰碛砾岩;2―硅质岩;3―泥质白云岩;4―碳质泥(页)岩;5―覆盖;6―火山灰?7―钙质泥(页)岩; 8―泥质条带白云岩;9―栉状构造白云岩;10―透镜状白云岩;11―粉砂岩;12―化石;13―黄铁矿层;14―黄铁矿条带;15―黄铁矿团块;16―水平层理;17―交错层理;18―冲刷层理;III-第三个海侵―海退层序。   图2陡山沱组剖面对比图   Fig. 2The map showing the contrast of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northeast Guizhou   2.岩性等厚图   依据黔东北陡山沱组岩性厚度变化、生物化石丰度及沉积特征等绘制其等厚图进行地层对比(图3,图4)。   1―剖面点;2―化石稀少;3―化石较多;4―化石丰富;5―等厚线。   图3陡山沱组岩性等厚图   Fig.3The thickness of rock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陡山沱组岩性等厚图呈不规则的圆形,该图表明,在陡山沱期瓮会及黑田沟沉积厚度最大,小湾龙剖面沉积厚度最小。此外,瓮会所产化石数量丰富。枫香山岭、梨子园、小湾龙等所产化石极少甚至没有。   1―剖面点;2―化石稀少;3―化石较多;4―化石丰富;   5―等厚线;6―推测古断裂。   图4陡山沱组第三段岩性等厚图   Fig.4The thickness of rock of the third part Doushantuo Formation   陡山沱组第三段岩性等厚图呈哑铃形,该图表明,在陡山沱组上部(海侵―海退层序),张屯及胜利大沟沉积厚度最大,小湾龙沉积厚度最小。此外,牛郎与瓮会沉积厚度大致一致,所产化石数量丰富;而枫香岭和小湾龙比瓮会沉积厚度小得多,化石数量极少甚至没有;比瓮会沉积厚度稍大的张屯、胜利大沟、黑田沟及坝黄,化石数量也没有瓮会和牛郎的丰富。   3.古断裂构造   将上述两图进行对比分析,在陡山沱组岩性等厚图中,瓮会-梨子园-黑田沟沉积厚度较大,枫香岭、小湾龙等较远的地带沉积厚度较小。在陡山沱组第三段岩性等厚图中,张屯-坝黄-黑田沟沉积厚度较大,枫香岭、小湾龙等较远的地带沉积厚度较小。沉积厚度的变化,可能与陡山沱期古地理位置有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