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黔中屯堡妇女服饰风格探析
黔中屯堡妇女服饰风格探析
摘要:明政府的屯军政策给贵州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屯堡,现今黔中一带仍旧保留着200多个不同大小的屯堡村寨,其中屯堡妇女的服饰完整的保留了明代遗风,被称为“凤阳汉装”。其风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包括以年龄大小区别装束,服装为带刺绣的大袖长袍和尖头鞋,且长袍以蓝、青色为主,其价值在于既完整保留历史传统也因此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时代变迁;风格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83-2
在中国历史上,驻军屯田在很多朝代都有,而规模最大的时期是在明初,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种种原因,曾经先后在贵州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屯田驻军,政府通过设置卫、所,留守戍疆士兵,以确保云贵一带的地方安宁。明政府在现今贵州的黔中、黔西南、黔北设有24个卫和26个守御千户所,这种政策的直接影响便是遍布贵州的大大小小的屯堡的形成,主要分布在黔中一带的平坝、镇宁、普定等地,现今黔中一带仍旧保留着200多个不同大小的屯堡村寨,这些屯堡的居住者即是“屯堡人”,他们都是古老的汉族人,多是明代时由江淮一带迁移而来的“调北填南”军士的后代,这在当时给贵州这样一个有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带来了新的文化。尤其他们的建筑和服饰等风俗习惯,至今还比较完整的保留着明代江淮一带遗风,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换,而像其它很多汉族地区一样受到冲击并发生改变。
一、屯堡妇女服饰的时代变迁
明代服装除了在男、女性别上的区分之外,主要是依照社会地位和职业来划分的,延续了唐宋汉服的旧制,女装大体分两类,为士庶女服和贵族女装,屯堡妇女的服饰属于士庶女装。屯堡人的祖先从江淮一带迁移而来,他们的服饰自然受其影响,后世俗称为“凤阳汉装”,但是明代灭亡之后,屯堡人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这三个历史阶段,而其服饰却依旧保留了祖先的旧制,且和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在着装上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民族融合的特征,屯堡也变成了唯一保留古老汉族服饰的地域。
在明代“调北征南”的政策以及“屯”“堡”“村”“寨”等居住区域划分之下,黔中一带的屯堡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印迹。而最能显示其身份的外在符号是妇女的服饰,屯堡妇女的服饰,仍旧保留着明代妇女服饰的特点,据研究,其在尺寸和样式、装饰上,与上世纪90年代初,于山东邹城发现的明鲁荒王陵中所出土的随葬衣物风格几乎一致。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风俗依然完整的传延至今,屯堡妇女的服饰,也因此被当成了研究明代服饰文化的鲜活的标本。
二、黔中屯堡妇女服饰的风格特点
在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屯堡人有一种文化和身份认同的优越感,即使到了清代,他们的身份已经变成了普通的平民百姓,这种现象仍旧一直存在,他们也自认为自己的装束就是正统的装饰。这一点在妇女的着装打扮上更为鲜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年龄大小区分装束
屯堡妇女的服饰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日常装束和盛装的分别,所以在节日、祭祀,以及平日的劳作中她们都是一样的着装,但这种着装有较为明显的年龄特点。未婚女子、中青年妇女、老年妇女(是否有儿媳)这三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在装束上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头发的样式、头帕的颜色及花边上。一般来说,未婚女子(小娘娘)的发式为单独一条长辫子,多留“苦发”(前额上的头发)与眉毛齐平,不挽圆鬓,着长衣窄袖而没有花边,年龄较小的姑娘要戴帽檐上绣有寓意吉祥瑞气花草的无顶花帽,幼童胸前则要戴“口水兜”;中青年妇女(大娘娘)的装束最有特点,须剃除额前“苦发”,束“三绺头”,戴发网,并于其上插金、银或玉质发簪,头上包青色和白色头巾,衣服上有刺绣花边,腰间系织锦长丝带,穿高帮尖头刺绣花鞋,相对来说比较华丽;老年屯堡妇女多被称为“太婆”,她们的服饰上所绣花边要相对简洁朴实,戴青或黑色头帕,所穿裤子也多为深色。
(二)长袍、大袖、尖头鞋和刺绣
清代诗人陈宗石纂修的《安平县志?民风》记屯堡有:“男善贸易,女不缠脚,一切耕耘,多以妇女为之。”这反映出屯堡妇女在家族劳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由于屯堡人延续了其祖先自江淮地区带来的农耕风俗,而男子要戍守疆土,参与军事,很多家庭内的体力活也就落在了妇女身上,所以她们的服装也要求更加方便生产与生活,适应各种农业劳动。
在这种条件要求下,带大袖的及膝长袍更利于劳作,而尖头鞋也不失古代传统习俗的规范,加之人类的装饰本性,将各种具有审美和吉祥寓意的纹样图案装饰在服装上也就变的顺其自然。这些纹样图案的表现方法以刺绣为主,主要体现在领口、前襟、袖口、鞋子、背扇上。老者领口、前襟和袖口的主要是形如回文等的二方连续图案,中青年妇女的前襟上除了绣有成双成对出现的连续图案之外,还绣有蝴蝶纹样,有的也绣对头凤凰;鞋子和背扇上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