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词义考辨和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丫头词义考辨和分析

丫头词义考辨和分析   [摘要]“丫头”一词原为发式名称,后演变为年轻女性的一种称谓语,受社会发展、观念进步和交际需要等因素影响,“丫头”在交际使用中呈现出多样化的词义内涵和表达色彩,有褒义和贬义之分;丫头语义的多样化有社会进步、观念变化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原因。   [关键词]丫头;词义;考辨   [中图分类号]H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3-0058-04   [收稿日期]2012-03-10   [项目基金]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09YJA740048。   [作者简介]1.高林渡,男,吉林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2.王艳,女,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四平136000)   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丫头”总是与“小姐”相伴出现,白娘子身边就有小青,莺莺身边便有红娘,可是不少论著对“小姐”称呼的词义和文化背景关注颇多,对“丫头”一词的研究却很少。本文拟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对“丫头”的词义内涵、表达色彩以及词义丰富性进行分析和考释。   一、“丫头”一词的文化探源   《现代汉语词典》对“丫头”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女孩子”;一是“丫鬟”。可是,“丫头”最初并非用来代称女孩儿或婢女,而是专指幼童的发式。   古代汉民族不兴剪发,认为它们“受之父母、不得毁伤”,但是如果头发太长,干活又不方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头发绾起来,用一根针状的簪或笄别住。不过小孩子不宜用簪笄,他们活泼好动,头上别根长针太危险,所以长大以后才有用簪笄的资格,在这之前,不论男孩女孩,或者垂发,或者总角。总角是将头发集柬在头顶,结成左右两个小髻,形状和牛角有些相似,这种风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诗经·齐风·甫田》中的“宛兮娈兮,总角卯兮”写的就是这种发式,不过,那时还没有“丫头”这个词,只用“卯”来状其形。总角到了一定阶段,男女之间就有了分别,按古代习俗,男子年届20岁,要举行冠礼,女子到了15岁,要举行笄礼,以示成年。从这个时候起,男子将头发合起来梳成一个发髻,并戴上帽子,女子则留发不剪,梳成左右对称的双髻,由于这种双髻与树枝丫叉酷似,所以被称之为“丫髻”,又称“丫头”。最早出现的考证是唐代刘禹锡的《寄赠小樊》:“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丫头”也作“鸦头”。所以,“丫头”最初指的是“丫”形发髻样式,后来才代指梳这种发髻的人。   二、“丫头”称谓在汉语中的语义内涵   作为称谓语,“丫头”一词在汉语中有如下几种语义:   1.女孩儿、姑娘。多用于没有亲属关系的未成婚年轻女性。曲波的《林海雪原》中,男主人公少剑波对护士小白鸽萌生情愫,故而作诗“万马军中一小丫,颜似露润月季花”,“小丫”就是小丫头、小姑娘的意思。汪曾祺在《受戒》中画笔一般地描述了小英子和姐姐赶集的美丽场景:“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作家张贤亮在《丫头·,婆姨》一文里,说“宁夏女人总体分丫头、婆姨两类,丫头即普通话中的姑娘,姑娘一结婚就变成了‘婆姨’”。在表示“女孩儿,姑娘”含义时,“丫头”一词可以用不同地域的方言称呼进行替换,比如河南河北韵“妞”,陕北的“女娃娃”,四川的“妹子”,山东的“嫂”,湖南的“女伢子”,江南一带的“囡”等等。   2.婢女。古代的婢女常常梳着丫形发髻,散婢女又被称为“丫头”,据考证,早在宋朝就有这种叫法了,宋朝王洋在《弋阳道中题丫头岩》一诗中自注曰:“吴楚之人谓婢子为丫头”。《红楼梦》第三回,贾母怕黛玉自己带来的“十岁的小丫头”雪雁伺候不周,“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第六十二回史湘云行酒令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引得晴雯、小螺、莺儿等一千婢女都走过来打趣。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尽管都是婢女,“丫头”们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红楼梦》里的平儿因为通房丫头的身份便可以对其他丫鬟婆子发号施令,宝玉的大丫头晴雯有权教训干粗活的使唤丫头,甚至可以擅自将偷了镯子的小丫头坠儿撵出大观园。   3.女儿。“丫头”还可以是父母对自家女儿或者对别人女儿的称呼,这种称谓语在东北、陕北地区比较流行。我们说谁家的女儿聪明伶俐,满肚子主意,常常用歇后语“判官的女儿——鬼丫头”来形容。林希在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小的儿》中描述四女儿出生时写道:“你听听,多会来事儿,一下子就给她生的丫头报了名分”;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请人代笔写状子:“村长养了四个丫头”。“丫头”表示“女儿”的含义时可以替换为东北方言里的“闺女”、“姑娘”,这些词的前面多用数字“大、二、三、四”等来修饰,以区分长幼,也可用“你家、我家、他家”来限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