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斋博戏和明清之际山东博戏习俗探析
聊斋博戏和明清之际山东博戏习俗探析
摘要:聊斋文学中主要记录了博棋、骰子、牌类、钱戏、斗戏、蹴鞠和投壶等七大类博戏,玩法繁多,流行范围广泛,很好地体现了明清之际山东一带丰富的博戏习俗。这些博戏的功用主要有两种:一是用作休闲雅戏;一是用作赌钱手段。前者博戏追求精神感受,玩法趋繁;后者则注重胜负结果,玩法趋简。博戏对明清时期山东一带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聊斋文学;博戏;特点;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在聊斋文学中,最能代表蒲松龄成就的要数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山东地方俗曲集《聊斋俚曲集》(以下简称《俚曲》)。在这两种作品集中,蒲松龄多次描写博戏活动,真实地记载了明清之际博戏在山东一带的发展状况,并且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的博戏活动对社会深刻影响,为研究那个时期山东一带的博戏文化保存了特别珍贵的资料。本文以《聊斋志异》和《俚曲》为基础材料,对聊斋文学中的博戏习俗进行一些探讨。
一、聊斋文学中的博戏类型
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市井文化异常繁荣。《战国策?齐策一》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g者。”可见在当时博戏早已成为临淄一带老百姓喜爱的活动了。聊斋文学正是发源于此地,作者蒲松龄扎根于民间,深谙博戏之道,在作品中多有博戏活动的描写。按照博戏所使用的博具和发展源流,聊斋文学中的博戏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博棋类
1.樗蒲。最早记载樗蒲之戏的是东汉马融的《樗蒲赋》。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也有樗蒲之戏的相关记载。据这些记载可知,樗蒲之戏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成熟。早期的樗蒲之具包括:枰、?G、齿、矢、马和筹,用价格昂贵的材料制成,玩法相当复杂 ① 。因此,汉时的樗蒲流行范围仅限于达官贵人、士大夫之间。“魏晋时,已逐渐流行到社会下层,六朝时盛行于社会各界,风行程度犹如秦汉之六博” [1] 277。此时樗蒲已成为最主要的赌博方式。孙顺霖说:“樗蒲赌博到唐代,备遭冷落。唐玄宗时,所会之人凤毛麟角。” [2] 28但在《聊斋志异?赌符》中仍有樗蒲的记载:“值大佛寺来一僧,专事樗蒲,赌甚豪。……僧掷之无所胜负,族人接色,一掷成采。” ② 又:“尔乃狎比淫朋,缠绵永夜。倾囊倒箧,悬金于???d之天;呼雉呵卢,乞灵于淫昏之骨,盘旋五木,似走圆珠;手握多章,如擎团扇。”《念秧》:“许乃与少年相对呼卢,又阴嘱王曰:‘君勿漏言。蛮公子颇充裕,年又雏,未必深解五木诀。我赢些须,明当奉屈耳。’”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古惟?勰疚?子,一具凡五子,故名五木。……凡一子悉为两面,其一面涂黑,黑之上画牛犊以为之章。犊者,牛子也。一面涂白,白之上即画雉,雉者,野鸡也。” [3] 58五木为掷彩之具,掷出全黑称为“卢”,一白四黑为“雉”,皆为博徒渴望的“贵彩”,故有“呼雉呵卢”之说。在俚曲《俊夜叉》中还出现了“跌牛”这种博戏:“虽然长了二三十,从今还要做个茧。如再跌牛又拉满,变个小狗没大点。” ③ “牛”应指绘于五木黑面之上的“犊”,故“跌牛”亦应指五木之戏。此时樗蒲的玩法大为简化,已从博棋类游戏演变成了只用掷五木来决定胜负的赌博形式,玩法与掷骰子类似。
2.围棋。围棋也是一种古老的博戏,张华《博物志》载:“尧造围棋,而丹朱善围棋。” ①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引《博物志》曰:“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又“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4] 2558无论尧舜,皆为传言,不足为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疏:“《方言》云:围棋谓之弈。自关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盖此戏名之曰弈。……棋者,所执之子,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这表明早在春秋时期围棋即已流行。清人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四十“古之围棋皆赌物”条下云:“是自三国时至宋皆赌物,惟所赌亦雅,不似博之纯以财也。” [5] 448可见古人弈棋也是赌博的一种。《聊斋志异》多有下围棋的记载,《丐仙》:“有三老方对弈,见高至,亦不顾问,棋不辍,高蹲而观焉。”《棋鬼》:“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又着又负,益惭愤。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俚曲中围棋场面亦多,《禳妒咒》第九回:“还让奴家一着先,不敢占腹只争边。长命呀,你这意思极不善。辘轳却打到明年,你虽没眼到相连。江城呀,这一着就把你行来断。”《增补幸云曲》第二十一回:“丫头抬下桌子,端上棋盘。万岁说:‘一盘多少?’王龙说:‘一盘一百两罢。’”可见,在聊斋文学中,围棋的功用已分化,一为休闲雅戏,不赌钱财,另亦可用于赌博。
3.双陆。双陆之戏在我国出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