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地螟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
草地螟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
摘 要:新疆的天然草场种类较多,也是对新疆各地区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最有价值的草种之一。近几年来,草地螟对新疆天然草场和其他灌木林严重危害,同时逐步成灾,发生面积年年增加和扩散。文章中介绍了该虫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危害特点、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措施等,为尽快控制其危害,提出了防治建议。
关键词:草地螟;灌木林;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一、危害特点、寄主和分布
草地螟在阿勒泰地区主要危害苜蓿草、农作物、沙棘、沙枣、柳树等,全地区广泛发生扩散。草地螟属于螟蛾科,为多食性害虫,可危害瓜类、玉米、小麦、红花等作物。草地螟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属于迁飞性害虫,是我区农田、草场和灌木树种主要害虫之一。2010-20014年,草地螟在我区吉木乃县和哈巴河县苜蓿草上发生严重。在2012年6月底对全地区山前平原小麦和苜蓿地块,玉米地块进行调查发现:草地螟处于越冬代成虫盛发期,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在玉米、小麦和苜蓿田平均每平方米地块30~50头,最高达180头,农田周边杂草上平均百步惊蛾40~400头.我区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在农田及农牧交错草场共发生5万亩。 草地螟以老熟幼虫在丝质土茧中,越冬。越冬幼虫在翌春,随着日照增长和气温回升,开始化蛹,一般在5月下至6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越冬代成虫羽化后,从越冬地迁往发生地,在发生地繁殖1-2代后,再迁往越冬地,产卵繁殖到老熟幼虫入土越冬。8月份以后,气温偏低,降雨量不大,荒坡、草滩和休闲地面积大,草地螟越冬虫茧受人为耕作影响较小,大多地处海拔500-1500米的高度。如在越冬地草地螟幼虫越冬面积广,数量大,第二年开春羽化后,便可随当时的季风迁移到其他地区。草地螟成虫有群集性。在飞翔、取食、产卵以及在草丛中栖息等,均以大小不等的高密度的群体出现。对多种光源有很强的趋性。成虫需?a充营养,常群集取食花蜜。成虫产卵选择性很强,在气温偏高时,选高海拔冷凉的地方,气温偏低时,选低海拔向阳背风地,在气温适宜时选择比较湿润的地方。卵多产在植物上。幼虫4、5龄期食量较大,占幼虫总食量的80%以上,此时如果幼虫密度大而食量不足时可集群爬至他处为害。 初孵幼虫取食叶肉,残留表皮,长大后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仅留叶脉,使叶片呈网状。大发生时,也为害花和幼英。第一代发生面积和范围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受害比较重。
二、生物学特性
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 lin-naeu又称黄绿条螟、甜菜网螟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在阿勒泰地区 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表层土壤内吐丝结茧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或6月上旬化蛹、羽化,一般成虫盛发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虫危害草坪。7月中、下旬出现第1代成虫。一般越冬代危害重,其后各代危害较轻。成虫飞翔力弱,喜食花蜜,昼伏夜出,低温、阴雨或风大天气多潜伏,遇惊只作短暂低飞。21:00~22:00为交尾、产卵盛期。成虫趋光性很强。卵多产于植物叶背面主脉两侧,常3~10粒覆瓦状排列成块,以离地面2~8cm的茎叶处为多。幼虫共5~6龄。
三、形态特征
1.成虫。淡褐色,体长8一l0毫米,前翅灰褐色,外缘有淡黄色条纹,翅中央近前缘有一深黄色斑,顶角内侧前缘有不明显的三角形浅黄色小斑,后翅浅灰黄色,有两条与外缘平行的波状纹。
2.卵。椭圆形,长0.8-1.2毫米,为3、5粒或7、8粒串状粘成复瓦状的卵块。
3.幼虫。共5-6龄,老熟幼虫16~25毫米,1龄淡绿色,体背有许多暗褐色纹,3龄幼虫灰绿色,体侧有淡色纵带,周身有毛瘤。5龄多为灰黑色,两侧有鲜黄色线条。
4.蛹。蛹长14-20毫米,背部各节有14个赤褐色小点,排列于两侧,尾刺8根。
四、防控措施
1.防治策略
抓好越冬前虫口基数调查,为下一代幼虫防控提供依据。清除草坪内及其周边杂草。草地螟防治策略是“以药剂防治幼虫为主,结合除草灭卵,挖防虫沟或打药带阻隔幼虫迁移危害”。应急防治区应以药剂普治三龄幼虫为主,组织好综防统治,及时检查防效,防止迁移危害。重点挑治区应以除草灭卵、挖沟或打隔离带为主,对幼虫聚集危害的地块进行重点挑治。
2.除草灭卵
在卵已产下,而大部分未孵化时,结合中耕除草灭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挖坑埋掉。同时要除净田边地埂的杂草,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在幼虫已孵化的田块,一定要先打药后除草,以免加快幼虫向农作物转移而加重危害。
3.挖沟、打药带隔离,阻止幼虫迁移危害
在某些龄期较大的幼虫集中危害的田块,当药剂防治效果不好时,可在该田块四周挖沟或打药带封锁,防治扩散危害。
4.田间用药
考虑到幼虫通过低龄时间短、大龄幼虫具有暴食危害的特点,药剂防治应在幼虫3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