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学说和心脑血管疾病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血痹学说和心脑血管疾病探讨

血痹学说和心脑血管疾病探讨   摘要:从历代医家对血痹病因、病机、脉证、变证、治则、方药的相关论述,结合临床观察发现,血痹学说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许多交汇之处。表明血痹既是中医血脉系的疾病之一,又是血脉系各种疾病(血痹变证)的病因。通过对血痹学说进行广泛的探讨,有助于系统地研究中医血脉系病变与防治,有利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血痹;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R541 R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7-0612-02      血痹是中医早期认识血脉系的疾病,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形成较为完整的论述。结合临床观察发现,血痹学说与现代医学论述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许多交汇点。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现代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所以,探讨血痹学说有助于现代中医学在血脉系疾病诊治方面趋向规范、系统和量化,对开展基础与临床的多学科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历代医家对血痹的论述      血痹病名始见于《灵枢?九针论》“邪人于阴,则为血痹”。详述其病因、脉象是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的“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其证治与鉴别为“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东汉?华佗《中藏经?论血痹》对病因补充论述为“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搏,遂成其咎”。情?巢源方《诸病源候论?血痹候》归纳综述为“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人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宜可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2 血痹学说与心脑血管疾病      2.1 血脉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灵枢-经脉篇》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这与心脏、血管、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机构组成的循环系统相一致。   2.2 血痹的病因 ①气血不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②先天遗传,“骨弱肌肤盛”“胖人多痰湿”;③饮食失调,《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或“饮酒过多,怀热太盛”;④情志失调,《灵枢?九针论》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⑤劳逸过度,“忧乐之人……因疲劳汗出”;⑥外感六淫,《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些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中老年人、男性、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其次为职业、饮食、A型性格、微量元素摄人、遗传等)非常接近。   2.3 血痹的病机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邪入于阴则痹”。《素问?痹论》曰:“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素问?调经论》曰:“凝则脉不通”。又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阐明血痹的病理特点为脉内血凝(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气血不畅而致病。如《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荣,故为不仁”。《素问?调经论》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灵枢?大惑论》曰:“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血痹是气血不足,邪与血搏,形成寒凝、湿阻、气滞、痰结、血瘀等痹阻脉道而致血失濡养(供血不足)的血脉疾病。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以血脉为主,涉及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脑(脉舍神)等脏腑。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多见。临床表现为四肢麻痹、眩晕头痛、神倦乏力、记忆衰退、心烦易怒、怔忡失眠等症状。   2.4 血痹的变证 《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产生血痹的变证。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的脉内血随气逆,令清窍暂闭而发的厥证’;《素问?痹论》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的痰瘀痹阻肺脉而发的喘证(肺心病、肺栓塞等);又曰:“心痹者,脉不通”的血凝痹阻心脉而发的心痛(以冠心病为主的各种心脏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而发的中风(脑血管疾病);脑脉痹阻,髓海失养而发的痴呆(血管性痴呆)。此外,《素问?调经论》曰:“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的血瘀痹阻,导致离经之血溢于脉外而发瘀血内积或各种出血病变等的血证。反映出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