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秋天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秋天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我解读]
《秋天》是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代表作,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自何其芳早期创作诗集《预言》。当年诗人在相隔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写了两首以《秋天》为题的诗歌,一首写于一九三二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另一首写于同一年的九月十九日清晨。从时间上看,前一首并非写于秋天,而是盛夏,其内容正如诗中所写:“我是忆着、梦着、怀想着秋天”;后一首写于秋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令人憧憬的秋天,读后让人不免心生遐思,无限向往,现在教材所选的正是后一首,也称《秋天》(二)。
以“秋天”为题,写什么好呢?笔者认为莫过于写大自然、写郊外的乡野了,因为四季的更替会在那里留下清晰的印记,给人以直观的感触。作者似乎也深谙其中的道理,把目光投向乡野,投向农家人的生活,选取“农家”、“渔人”、“牧羊女”三个丰富而有代表性的劳动画面,以观者的身份言他人之事,用多情的眼睛表内心之感,营造了一种清净而悠远、闲适而欢快、失落且守望的既亲切又朦胧的秋天氛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这首三节十五行的短诗里,作者蘸着丰富的情感,用轻松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三幅诗情画意的美景,意味深长。
画面感强,生活味浓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乡村秋景中三个典型的场景——幽谷农家、江面渔人、草野牧羊女,以蒙太奇般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场地,用不同的光圈和焦距捕捉秋天的镜头,通过连续而又带有跳跃性的手法进行剪辑,从忙碌的农家到欢快的渔船,再到草野上牧羊女的情思,画面的立体感顷刻间跃然纸上,裹挟着成熟味道的秋风似乎扑面而来。为了增强画面的厚度和层次感,作者对每个场景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和点缀,用“露珠、伐木声、幽谷”衬托农家人劳作居所的悠远,用“冷雾、乌桕树、白霜”丰富渔人捕鱼作业时的环境,用“蟋蟀声、枯涸见石的溪水”凸显牧羊女平静、清澈的内心世界,三个场景错落有致,有机统一,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写出了秋天多彩的味道。
形式灵活,表达独特
《秋天》这首诗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和西方现代诗歌的技巧,形式上既有格律诗的整齐划一,又有现代诗歌的灵动多变。整首诗共三小节,每一节均为五句,都以“秋天……在……”的句式结尾,表现出篇章结构的一致性,而在句法上则呈现出灵活多样、摇曳多情的特点,语句的长短完全由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定,节奏感强,韵律和谐。全诗不着一个主语,只在每一小节的最后点出“秋天”,一唱三吟,反复吟咏,既含蓄不泥,又凸现主题,这样的形式让“秋天”流动、鲜活起来,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们渐渐带入它那迷人的深处。
短短十五行诗里,作者采用直陈其事的手法,娴熟地运用拟人、拟物、比喻、暗示、通感等表达技巧,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清晨满披着的露珠”、“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乌桕叶似的青鳊鱼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些独特的想象撩拨起读者的感官细胞,让人产生丰富、自由的联想,既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也让我们读出了自己的秋天,而这之间又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回味的余地。
另外诗中有几句特别的句式值得仔细揣摩:诗的开头两句“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正常情况下是先“伐木”后“震落了露珠”,而诗人却有意颠倒顺序,造成表达上的突兀效果,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也为了使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更加抑扬顿挫;第二节的第二句“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光影交错,虚实相生,表达之妙,回味无穷;第三节三四句“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两句如果按照一般的语言习惯可以合成为“牛背上那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里的笛声何处去了?”,但如此一来,诗意就没了,也表达不出那种层进、往复的味道。
语言形象,意境丰富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考究,生动形象是其一大特点,表现之一就是诗句中用了许多情态化的修饰语,比如“满披着”、“丁丁地”、“肥硕的”、“圆圆的”、“满载着”、“轻轻”等等,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了秋天的神韵,传达了人的神情。“栖息”、“游戏”、“梦寐”等拟人化的词语使秋天的模样具体可感,赋予其生命的气息。
《秋天》一诗中没有社会性的意象,也看不到当时的社会和现实的印记,看到的只是静态的自然与生活的景物,如“露珠、幽谷、冷雾、芦篷、白霜、蟋蟀、笛声……”,这些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用人们熟悉的静态意象,注入其自己的情感因子,创生出一个蕴藉丰富、意味深长的秋天意境,让每个人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那个秋天。
[我设计]
教学设想
《秋天》所在的单元主题可以概括为“四季图景”,所选的课文均出自名家之手且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精巧、富有诗情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