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古海塘文化和展示价值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钱塘江古海塘文化和展示价值初探

钱塘江古海塘文化和展示价值初探   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流,古名之江、折江、浙江。在钱塘江下游沿岸地区,有众多史前文化遗迹,如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等,如熠熠明珠,在文明史上闪烁。考古发掘表明,要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钱塘江流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地区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钱塘江与黄河、长江具有不相上下的地位。   钱塘江全长约688千米(据《钱塘江志》),由杭州湾入东海。由于钱塘江的平面喇叭形河口以及纵向河床沙坎地貌,使得这里的潮汐现象天下独特,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钱塘江涌潮。千百年来,为抗拒强潮冲刷堤防,入侵我们的家园,浙江先民在河口两岸修筑了雄伟壮阔的钱塘江古海塘。因此,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成为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两大遗产。   钱塘江古海塘是我国重要水利工程建筑遗产。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沿江滨海、绵亘480多千米,其建造历史悠久,建筑工艺复杂,与长城、古运河并称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科技和文化遗产之一。   1 古海塘建设历史   钱塘江海塘历史悠久,代有修筑,规模宏伟,至明清两代更是踵事增华。但回顾历史,唐朝以前的海塘历史记载甚少,它的规格更少见于记述。因此,唐朝以前的海塘,只能视为肇始阶段,五代以后的海塘才有系统的历史。   (1)早期的土海塘建设。海塘修建始于何时,没有明确史料,汉魏只有传说,两晋有类似海塘的建筑,南北朝才于个别地区有信史记载。海塘修筑的最早史料,是汉朝末年灵隐山下的“钱塘”的记载:《水经注》钱唐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日以来,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   据学者研究,海塘之起始,须有两个条件:一为人类有了筑土遏水的经验,另为滨海地带农业已有一定有发展,有筑塘防水之需求。结合钱塘江沿岸的客观实际,学者们倾向认为,类似海塘的用于保障河口海岸地带的工程,在东汉时可能已经出现,只是没有被记载而已。东晋时,长江三角洲前级,有两次筑沪渎垒的工程,并被后世认为海塘的肇兴(《江苏海塘新志》)。   (2)唐宋时期多种材料的海塘建设。隋唐之世,有关海塘工程的史料仍然很少,但从这些简略的记载中,可知其时海岸基本定型,江浙两省滨海地带的系统海塘工程已陆续建成,而且东南海峤之地,也建堤遏水,使得农业生产有所保障。唐代,钱塘江海塘是消极的防止海水涨漫的海塘,其规格比较简单,只是一线土塘而已。然而钱塘江两岸涨坍变化很大,一旦海变,宽达几十千米的土地,不需几个月,便全部坍入江中,消极的防止漫溢的土塘规格,并不能收到确保两岸大片土地不受海潮威胁的效果。因此,从五代吴越王钱?B开始,钱塘江海塘便进入积极防坍的阶段.   (3)明清时期石塘建设的普及。东南财赋自宋朝以后,在全国财赋上所占的比重日见加大,而自元朝以后,更为显著。而东南财赋之中,太湖流域,更是人烟稠密、农业高产的地区,在国家税收之中,更见重要。海塘的作用,也就日见重要。所以海塘系“吴越五都之屏障,关系国家财赋、地方民命至大且切者也。”(明滕伯伦、傅孟春疏)石塘在宋时已用于杭州湾南岸。在宋朝末年和元朝一代,杭州湾南岸的潮势很强,海岸内坍比较强烈,如元代初年顾泳重修太平塘。   明朝初年,杭州湾的潮流流路有所改变。南岸外涨。因此,潮流作用于海盐海岸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保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为着国家的税收,便不得不在海盐大筑石塘了。到了清代,浙江海塘经明代海盐修建纵横叠置石塘以后,积累了大量经验,为对海宁沿岸大修石塘创造了条件。不过清代海宁、仁和鱼鳞塘的兴建,并不始于清代初期,而是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   由于清代的塘工面临着最艰巨的一段,所以采用的工程措施,就应当以更为坚固的建筑来防护海岸。因此,清初的工程人员,一方面吸取了明朝的筑塘经验;另一方面也锐意创造新的方法。一方面注意了防水;另一方面也开始对水流进攻,改变它的流势。另外也对河线进行改造。从而在我们的海塘工程中,出现了最坚固的鱼鳞塘、石坦水的建筑工程,出现了挑引水溜的石坝工程,出现了改造河线的引河切沙工程。虽然,后者没有能够长久维持,但是通过中小门切沙,所取得的资料,仍然是非常可贵的。   清代于海宁、仁和间海塘塘身的建筑规格,主要为鱼鳞大石塘,暂时性建筑有抢修石塘在鱼鳞塘主体工程未完成以前修建之碎石护坡土塘、柴塘,不是顶冲之地的缓修塘等。除塘身之外,又于塘脚修坦水工程,使粉沙不致直接受到海潮冲刷,而在塘内又帮修土戗,防止海水入渗。   “鱼鳞大石塘”是我国塘工中的重型海塘,每一丈海塘上,所用石料达17.5立方米,重达47吨以上。且石料都为条石。它在明代纵横叠砌之法基础上,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