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冷季豌豆生产发展现状和对策.docVIP

青海高原冷季豌豆生产发展现状和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高原冷季豌豆生产发展现状和对策

青海高原冷季豌豆生产发展现状和对策   摘要 通过对青海省豌豆生产发展现状分析和探讨,总结出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干旱,非常适合冷季豌豆生产,而且容易获得高产。同时分析了阻碍豌豆生产发展的七大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冷季豌豆;发展现状;对策;青海高原   中图分类号 S64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5-0124-01      青海省深居内陆,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属高寒干旱型,农作物种植区海拔在1 700~4 000m,年平均气温2~8℃,年降雨量350~650mm,全省除部分河、湟谷地可复种外,大部分地区比较冷凉,属一年一作春作区,亦是冷季豌豆生产区。豌豆是青海省六大栽培作物之一,也是主要的食用豆类作物。栽培区域主要集中在海东地区、西宁地区的山旱地,海南州、黄南州、海西州、海北州等地区也有种植,多以干籽粒品种的栽培为主,菜用豌豆的栽培面积较小。      1青海高原冷季豌豆生产发展现状      1.1青海豌豆生产发展历史   豌豆是青海的主要豆类作物,曾号称青海的六大作物的第四大作物。1935~1947年种植面积5.33万公顷左右,产量在700.0~1 207.5kg/hm2。解放后,豌豆每年种植面积4.07万公顷,1982年种植4.08万公顷,1985年有所发展,增加到4.35万公顷,产量也由712.5kg/hm2增加到1 680kg/hm2。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青海省豌豆产区高位、中位、低位山旱地选用成熟早、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的大壳豌豆、草原号豌豆等新品种,逐步取代了产量低、退化严重的农家品种,产量提高了50%~100%,大大促进了豌豆生产发展。到90年代中期种植面积发展到历史上最高的5.73万公顷。   由于受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2000年以后其面积逐年下降,目前其播种面积仅有2万公顷。从2007年开始,由于豌豆价格一路飙升,从1.5元/kg市场价达到了目前的3.0元/kg左右。2008年种植区群众及种子部门又开始重视豌豆种植,预计2008年全省可增加播种面积6 000~7 000hm2。   1.2青海豌豆生产高产原因及高产典型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豌豆种植区由于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有机物质积累,是形成高产的重要原因,尤其柴达木盆地更为明显。另外,青海部分山旱地雨热同季与豌豆生长开花结夹期十分吻合,所以也是形成高产的主要原因。如我省浅山地区的互助蔡家堡乡,1975年草原2号产量达4 541.5kg/hm2;海北洲的脑山地区浩门农场1978年草原2号产量达7 741.2kg/hm2;柴达木盆地的香日德农场1973年草原3号产量达11 084.6kg/hm2。      2阻碍青海豌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综合分析阻碍青海豌豆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7个方面:一是豌豆本身是花田作物,开花期易受高温、干旱威胁,容易造成花荚的大量脱落,从而造成产量降低。与小麦、马铃薯、油菜等作物比较起来,其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依然相对较低,且极不稳定。二是受市场经济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豌豆价格一直处于较低价位,徘徊在1.2~1.6元/kg,其面积随之大幅下降。三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山区农民饲养大牲畜数量大幅减少,饲料需求量也大大减少,这也是豌豆面积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四是新品种多,但旱地适栽品种缺乏。“十五”我省选育的荚用品种成驹39、苗用品种无须豌171、绿粒用品种草原20号、草原21号、草原22号和草原23号都是菜用、矮杆或半无叶类型,其适栽区具有明显的水地区域性特点,极不适宜旱地栽培。因此,失去了占70%面积的山旱区。五是旱地麻豌豆和白豌豆比例失调,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在旱地主栽品种中(2003年)麻豌豆品种面积占我省豌豆总面积的81.9%,白豌豆品种面积占13.5%,2种类型的品种布局差异大。而且麻豌豆种皮厚、颜色深,相比白豌豆外观商品性差,籽粒淀粉含量较低(低于50%以下),单宁含量高(在0.06%~0.08%之间),涩味感重,适口性差,用途只停留在初级淀粉加工和饲料,加工品成色和口感差;且因增加去皮、过滤等工序,成本较高,不适宜豌豆粉丝、面粉混合制品、添加剂、豌豆粉、膨化等多种精深加工,市场竞争优势相比白豌豆不明显,市场贸易价较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其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六是旱地品种更换周期长,普及率低。自1994年育成草原224和草原11号后的10多年中,旱地栽培品种依旧没有更新过,生产上主栽的品种中,1988年审定的草原12号(1.7万公顷)和地方品种西藏白豌豆(3 000hm2)、大壳豌豆(1 400hm2)占我省豌豆总面积的82.8%,而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