蘩漪和苔丝狄蒙娜悲剧形象比较研究.docVIP

蘩漪和苔丝狄蒙娜悲剧形象比较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蘩漪和苔丝狄蒙娜悲剧形象比较研究

蘩漪和苔丝狄蒙娜悲剧形象比较研究   [摘要]《雷雨》和《奥赛罗》两部悲剧分别是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曹禺和莎士比亚的经典传世之作。由于剧作家所处历史时代和文化氛围的差别及由此形成的妇女观的迥异,曹禺笔下的蘩漪和莎翁笔下的苔丝狄蒙娜两位女性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其主导性格前者表现为“雷雨”般的性格,后者则可概括为“圣徒”情怀。但她们的命运都以悲剧结束,由此向人们揭示出一种现象:在男权社会的重压下,处于社会和文化边缘的女性,无论是反抗还是顺从,终逃脱不了遭毁灭的命运。   [关键词]妇女观;个性解放思潮;基督教文化;“雷雨”般性格      曹禺的成名作《雷雨》〉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尽管问世的时间相差300多年,但都堪称悲剧艺术的经典作品。尤其是两部剧作中塑造的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蘩漪和苔丝狄蒙娜,自诞生之日起,即成为让世人永远“说不尽”的文学典型。笔者认为,这两个女性形象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正是源于其悲剧性格。笔者在此不想对她们做赞美或是批判,只期望通过对她们独特性格形成缘由的透视而推出以下结论:在男权统治的封建宗法制社会环境中,女性永远处于被压抑的地位。无论是反抗还是认命,最终都逃脱不了遭毁灭的命运。   一、剧作家妇女观的差异   曹禺创造蘩漪的形象绝非偶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曹禺对女性命运的自觉探索是有目共睹的。从《雷雨》中的蘩漪到《日出》中的陈白露再到《北京人》中的愫方,曹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可见一斑。他出身没落封建官僚家庭,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戕害和扼杀令他深恶痛绝。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值他的青年时代,传自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个性解放思潮又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自然会融入他的创作,且在剧中人物身上烙下作者思想感情的印痕。如此看来,他创造出“雷雨”般性格的蘩漪也就不足为奇了。曹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发自内心的,他对女性命运的探索更是自觉的,他既揭示她们的美和善,也暴露出她们性格的软弱和斗争的盲目。表现在他剧作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感受正反映了曹禺对妇女命运的真切关注及找不到女性解放出路的内心焦灼。   莎士比亚的妇女观并非人文主义妇女观,而是教会封建主义的妇女观,这在学界已是不争的事实。莎翁出生在宗教气氛极浓的乡下小镇斯特拉福镇,他的家庭是典型的教徒之家,他自身也虔信宗教。他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基督教及其秩序等级观念。既然莎翁的世界观是建立在以秩序等级为核心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基础之上的,那么作为他世界观一个方面的妇女观也就不能不与传统思想联系在一起。他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其剧作《错误的喜剧》和《驯悍记》中则更是暴露无遗。总之,莎翁歌颂和赞美的是任劳任怨、温存敬夫的女性(除苔丝狄蒙娜外,《冬天的故事》中的赫米温妮也属于这类典型),而他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初衷则是以此来维护既存社会秩序和基督教的严格的社会等级。这样,莎翁用大手笔创造出符合基督教文化准则的完美的圣母形象―苔丝狄蒙娜也就显得合情合理。   二、主人公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   蘩漪和苔丝狄蒙娜性格的差异还可追溯到这两位悲剧主人公身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定的历史境遇和文化背景常常是悲剧产生的客观根源。   蘩漪生活在资本主义观念生长的时代,要求个性自由的时代精神氛围无疑带给她叛逆和抗争的精神动力。而她“又受过一点新式教育”,这使她感情丰富,较易接受新思想,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她萌发了冲出樊篱,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正活着”的欲望。她对封建家庭及礼教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但不幸的是,这种进攻是消极而非积极的,最终没能带给她幸福,相反更加速了她的毁灭。   苔丝狄蒙娜身处基督教文化的大背景下,从基督教文化背景出发去解读她的形象也许更符合本来的意义。英国莎评家M?M班德威指出:伊丽莎白时代,去教堂听道是人们必尽的义务,而布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牧师们在教堂里给人们反复灌输宇宙和谐有序、各级各类造化物应各守其位的观念。同时,基督教对崇高神圣的两性之爱也是极力歌颂。苔丝狄蒙娜在戏剧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判若两人的表现历来就是读者和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热点。在此我们发现,如若换个角度,从基督教文化背景入手,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也就是说,基督教中对崇高神圣的两性之爱的歌颂,使少女苔丝狄蒙娜敢于冲破世俗、违犯父命,以至义无返顾嫁给摩尔将军奥赛罗。婚后的苔丝狄蒙娜则更多是受制于秩序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思想。婚前是勇敢抗击命运的反抗者,而婚后则安于命运,宽容宁静。由此可见,苔丝狄蒙娜对待爱情的坚贞不屈,对丈夫的顺从与宽容都可归为一种典型的宗教式的情感。也即,她在基督教文化的浸润下(这种影响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当事人也许浑然不觉),自始至终感到的是命运力量的神秘和无法违抗。扎根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统治了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