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如意轮观音造像创作和探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漆画如意轮观音造像创作和探索

漆画如意轮观音造像创作和探索   摘 要:目前宗教艺术类的漆画作品较为少见,而对如意轮观音造像进行研究并探索创新的更不多见。因此在传承漆艺的基础上,对中国宗教艺术进行研究,以大漆工艺为载体,将漆画与如意轮观音造像相结合,通过造型的借鉴与创新、色彩的运用、技法的传承与发掘来探索实践,使漆画作品既有渲染力又有视觉冲击力,达到作品的观赏价值和宗教意义。   关键词:漆画;如意轮观音造像;创作   漆画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门类,在制作工艺、材料选用上都有独到之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国家的重视和保护。随着国家的发展,漆艺作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在研究佛教如意轮观音造像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漆艺与宗教文化相融合,在工艺上不断创新,以此来实现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亩?使漆画如意轮观音造像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一、如意轮观音造像源流与典型   如意轮观音梵文名音译为“振多摩尼”,意译为如意珠轮,是佛教密宗六观音之一,全称如意轮观世音菩萨。根据《如意轮陀罗尼经》记载[1],如意轮观音兼具今生、来世功德、生慈悲心,在六道中是度化众生的观音,因此被众人信仰、供奉。其形象一般是身有六臂,一只手持轮,一只手持念珠,一只手执如意宝珠,一只手扶右颊,一只手握莲花,一只手按地,结加趺坐。手持的如意宝珠寓意满足众生的祈愿,因而称为如意,“轮”则指弘扬佛法,以妙法度众生,使佛法永驻世间,因此称为如意轮。   如意轮观音造像大约在唐朝(684年)期间传入中国,南龛石窟唐代如意轮观音雕像为盛唐时期作品[2]。造像上菩萨面部庄重安详,双眉修长,眼部深凹,带有异域风味。上身裸露,胸部平缓有力度,戴项圈、缨络进行装饰。右肩袒露,左肩搭帛,显得轻薄流畅,腿部大裙纹理清晰。莲花台座饱满敦厚,花瓣宽大壮硕。这尊如意轮观音造像带有浓郁的印度色彩,雕塑的手法简洁明快,姿态优美协调,神态宁静安详,颇具恬静、优雅、自然之美。   敦煌莫高窟如意轮观音壁画为唐代晚期作品。菩萨遍身金色,面目丰满圆润,双眼微睁若有所思。头上的宝冠中间有阿弥陀佛化佛像,戴项圈、手环。六只手臂中左右手分别持有如意宝珠、宝轮、莲花、念珠。下着裙,裙上花纹精美,赤足坐在仰莲座上。菩萨姿态洒脱优雅,身后的光背为荷花瓣形,光背宽阔而高大,底边延至佛像脚踝。从造型上可以看出,丰硕饱满的体态、侧倾的身姿已融入了唐俑的特征,画面风格、神态意境更多地显露了汉文化元素,造像逐渐趋于成熟和自如,给人一种柔美丰厚的感觉。   原存于河南温县慈胜寺,现珍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的如意轮观音壁画为五代时期作品。菩萨背后为圆形光背,戴宝冠,冠中有小化佛,冠两侧的飘带垂于肩部。菩萨面相方圆丰满,高挑的双眉给圆润的脸颊增添了几分秀丽,双眼微睁,目视前方,显得慈悲庄严。颈部戴项圈、缨络,造型华丽优美。披帛绕垂、宝冠飘带和天衣呈飘拂状,使整个造像显得轻盈灵动。从造像上可以看出,菩萨是以女性之貌塑造,其丰满的面部、细长扁平的五官、柔和的外形已完全具备汉族人的特征。佛冠、衣饰也以当时的风格描绘。壁画已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与如意轮观音造像完美结合,突显了菩萨慈眉善目、神态安详、姿态典雅的性格特点。   早期如意轮观音造像多为男相或中性,自唐代开始,菩萨形象逐渐由男相向女相转变[4],将女性所具有的温和、善良、慈爱附于菩萨身上,突出菩萨大慈大悲、乐善好施的性格特征。这与当时的文化、审美及皇室需求相融合,反映了佛教造像民族化、世俗化的趋向,也标志着佛教造像逐渐向本土化过渡。唐代因如意轮观音传入中国不久,造像上基本承袭了印度的造像手法,追求庄严、温和、睿智的特征刻画,表达宁静淡泊欲施于人的心境。造像上人物表情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工艺制作上婉约细致。随着时代的发展,宋代在如意轮观音造像上加深了人物感情的刻画,使佛像具有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意义,塑造出一个具有伟大情感和开阔胸怀的形象。元代统治集团信奉喇嘛教,按照藏蒙习俗,如意轮观音造像吸收了较多的印度、尼泊尔成分,造像上虽然接近于印度形式,但与中国唐代风格有一些兼容并蓄的联系。明代如意轮观音造像多为鎏金铜像,风格上主要来源于西藏,同时又融入汉族文化元素,使造像体现出雍容华贵、圆浑生动的艺术效果。清代如意轮观音造像多承袭前朝,制作工艺上更加精巧细致,具有丰盈华贵的特点。   二、漆画如意轮观音造像创作思路   在对不同时期如意轮观音造像研究的基础上,以唐中晚期如意轮观音造像作为漆画作品的基础框架。这一时期的菩萨造像既保留了印度传入的基本形式与风格,同时又融入了中国汉族的文化元素。从面部特征上看,更趋于丰满,衣饰上也不过分暴露,宝冠、缨络更加华丽,姿态上也增加了女性的柔美,光背造型寓意更加丰富。   漆画如意轮观音构图上力求造型简练、均衡、有韵律,使作品既要全面表达宗教的内涵与意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