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寻荒野价值和融入野地情结
重寻荒野价值和融入野地情结
[摘要]张炜生态散文中传达的重视荒野价值和野地情结,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比较视野纳入张炜散文研究中,将美国文学经典《瓦尔登湖》与张炜生态散文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梭罗及其著作对于张炜的重要影响。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张炜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散文和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关键词]生态散文;《瓦尔登湖》;张炜散文;荒野价值;野地情结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096-05
在张炜看来,理解梭罗和《瓦尔登湖》的关键,就是要正确理解梭罗与大地的关系,即要从人与大地关系的角度审视梭罗与《瓦尔登湖》。作为在19世纪中期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地理想的一位诗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从亲近自然的状态中与大地达成了和谐。他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看做是大地的恩赐,因此人类面对自然时不应抱占有而应是亲近的态度。
张炜深入到了《瓦尔登湖》的思想深处,捕捉到梭罗采取极端反叛姿态的重要意义。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所居住的那间房子虽然很小,却因为作家本人回归自然的态度和简单的生活理念而成为无数人向往的神圣之地。梭罗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发现,一个人为了维持生活并不需要耗费实际上所使用的物质,人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自己的思考。面对世界怀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遵从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征服自然,对于人们有着莫大的益处。如果人们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在贪婪和奢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么淳朴的生活与健康的思想都会变得愈加遥远。通过《瓦尔登湖》,张炜思考着人与物质、奴役与被奴役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从中发现了人类的盲目乐观和虚妄自大。张炜认同这样一种观念,人们之所以在现实生活遭遇各种苦恼和不幸,很大程度上乃是人们对于自己与外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偏差所致。“生态问题从其社会根源上看其实是人性、人格的问题。当人类文明发展到―定阶段,尤其是在近现代科学技术最大幅度地张扬了人类意志之后这种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当人们以占有自然为趋势的时候,自然与人的关系便已扭曲。
对枯燥、异化的城市生活厌倦之后,张炜重新走进自然,在山中的小屋中再次找到了人与自然的共鸣。受《瓦尔登湖》的影响和启发,张炜也在山中度过了_一段幽居的日子。他发现山居的日子非但不会让人感觉枯燥,反而会获得一种罕见的宁静与自由。张炜领悟到了山居生活的可贵,那种简朴而和谐自如的生活是迷失于都市中的人们所无法享受到的。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张炜在两个山屋中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远离城市后,生活不仅没有陷入到慌乱与寂寞之中,反而因隔绝了电话的催促、呼叫的喧闹,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都市中人们司空见惯的生存竞争偃旗息鼓了,干净的空气和宁静的心灵让作家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之腈油然而生。
“‘荒野’也即原生自然,在美国自然主义思想家那里,却是一个带有美国特性的概念。爱默生于1836年发表了《自然》,提出自然是人类想象力的源泉,而且还反映人类精神的观点。梭罗正是受其超验主义思想影响,拿着一把斧头在康科德以南的瓦尔登湖畔搭起森林小屋,独自在那儿生活了26个月,带回一本深刻影响人类对自然思考的书――《瓦尔登湖》。梭罗置身于自然中,直接与渗透于自然界万物中的上帝交流,反观人类的精神。于是,对‘荒野’概念的领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与人类长期保持原初和谐状态的荒野正逐渐消逝,而人类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偏离自然的畸形生存状态之中。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和社会改变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于科学的迷信,工业化成了社会进步的表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不约而同地将自然视为落后的、原始的存在,并以远离荒野作为时代发展的证据。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虽然经历了政治变革、民族危难、文明扭曲等许多歧路,但对于科学文明及其享受却是一条隐约可见的追求。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的社会转型逐渐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几乎将所有的人与自然纳入生产要素的范畴,利益与欲望成了当下这个时代的基本主题。但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却是,伴随全球化浪潮、市场化配置而来的是人与自然的日渐疏离,而人类本身也在同期承受了环境污染、生命委顿和精神变异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可以被看做是人们对于自然存在的漠视与摒弃,人与自然的精神关联正日渐变得稀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于荒野价值的发现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位生态的先知所具有的前瞻意识和自然观念。在《瓦尔登湖》中,梭罗热爱并追求的是一种对于荒野价值的重新体认和执著表达。在他的笔下,荒野非但没有暴戾之色和令人恐惧的形态,反而充满了祥和气息,人在荒野中流连忘返、身心放松。在荒野中,梭罗寻找到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