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影视剧中古代礼仪的研究
当代影视剧中古代礼仪的研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礼仪文化成为中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缩影。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人在大荧屏上可以用现代化的方式亲身体验几百几千年前的风俗人貌。结合影视剧中古代礼仪的呈现,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古代礼仪之风貌。
礼仪文化戏剧影视剧古代礼仪一、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素来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中国礼文化有着极为久远的历史,原始时期已初露端倪,“国家”产生之后则成为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有效统治手段。纵观华夏几千年各个朝代的变迁,礼仪习俗渗透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这也成为中国特有的礼仪文化财富。
儒家思想代表人孔子提出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将“礼”排在了第一位,可谓是“礼仪”文化的先导。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观点将礼仪礼教作为人日常行为之规范。在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记载了孔子对周礼赞扬有加“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人之言谈举止须遵循礼仪的规矩。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人荀子进一步提出了礼仪在国家统治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将其不断的发扬、丰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身分的人确实在日常社会交往中有着系统严密的礼仪规范,显示着长幼尊卑的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多媒体等,足不出户打开电视、电脑、手机就可以纵观古今天下事。那么,如今很多历史剧也把现代人一下子从屏幕上带回了几百几千年的古代时期。在这里把日常生活中举止礼仪作为着重阐述的内容,将古代人坐卧行走、仪表仪态及不同的社会人际交往场合中对身体行为的规范、要求加以探究。希望对今天人们了解古代礼仪及中国的礼文化有所帮助。
二、当代影视剧中常见的古代礼仪
1.立
在很多当代影视作品中发现,古代人的站立姿势与现代人大相径庭。按照人物尊贵区分,皇室中以皇上、太后为大,往往站立身姿挺拔、气势傲人。而群臣则身体略微弯曲、低头收颌,嫔妃等也多低眉垂眼。太监、宫女往往站立时身形更加弯曲。
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在《新书》中将站姿分为四类,分别“为经立、共(恭)立、肃立和卑立。”“经立”时眼睛平视前方,腰背部直立,肩部放平,两臂环抱,两手交叉,放在袖子里,双手可放在胸口到下腹之间的位置。双脚站立时间隔两寸,衣帽要规整,身体、头部不要摇晃。磬指的是古代乐器之一,石磬的形制分为直背、折背、弧背和倨背四大类型。也就是说“共(恭)立”的身体如石磬中微弯的一种。“肃立”则为石磐弯曲程度较大的一种,此种仪态表达的礼数也更重。佩为古代的玉佩,一般玉佩贴身,若要垂直于空中必然是身体弯曲幅度很大,大致为90度可称为“卑立”,这也是几种站立姿势中礼数最重的,显示了身份的卑微。
2.行
我们在影视剧中发现古代人走路要么是踱步而行、步态稳健,要么端庄贤淑、步伐轻盈,要么疾步徐徐、快马加鞭一般。那么相应的体态也会有明显的差异,踱步而行的人多昂首挺胸,像是皇上、将军、大臣等身份显赫之人。步伐轻盈稳重之人多为嫔妃、公主等有身份的高贵女子。而疾步徐徐之人多躬身屈膝像是宫女、侍卫、太监等下人。
《说文解字》中写道“步,行也,趋,走也……步徐,趋疾”“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似乎将我们常说的“行走”做了拆分,行和走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走路。从古书中记载的“步”“趋”“翔”三个字的注释就有着较为明确的区分。如果将行走分为三个速度,“步”是最为缓慢的,“趋”的速度略快为快步行走,而“翔”应该是速度最为轻快的,是指行走时像鸟一样张开双臂飞翔一般。“步”的行走方式一般是身份高贵者尽显仪容仪表的典雅之态,而“趋”则是身份较为低微者在庄重场合或面对身份高贵之人,用“趋”的快步行走表达内心的敬畏与谨慎,有“趋进”“趋退”“趋走”。“翔”则是为了表达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3.坐
在影视剧作品中坐的仪态也有所不同,不仅不同朝代坐相不同,身份地位的差异也对坐的姿态要求大不一样。仔细观察发现古代人真正如同现代人坐着的时候很少,尤其是在朝堂之上,除了皇帝,大臣们几乎不是站立就是跪坐,与我们现在人的坐姿完全不同。而且不同朝代有人是坐于蒲团之上、有人坐于条几之上也有人坐于座椅之上,因此坐相也大不相同。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t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经坐”如同经立时一般,眼睛平时前方,臀部坐在脚跟上,膝盖靠拢,脚背贴于地面,两手端放于膝盖上,也称为“雅坐”。这里的“经坐”也即为“安坐”,成语“正襟危坐”就是指这一坐姿,多是贵族阶层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体现。“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