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吉丁虫生物学习性观测及综合防治的研究.docVIP

柑桔吉丁虫生物学习性观测及综合防治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柑桔吉丁虫生物学习性观测及综合防治的研究

柑桔吉丁虫生物学习性观测及综合防治的研究   摘 要:柑桔吉丁虫是危害柑桔树杆的毁灭性害虫,通过对其观测,总结其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柑桔吉丁虫;生物学习性;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柑桔吉丁虫[Agrilus auriventris Saunders]又叫流胶虫、爆皮虫,属鞘翅目吉丁亚科。是陕西省安康市柑桔产区毁灭性害虫,近年来部分产区因吉丁虫的危害已使一些桔树枯死。对汉滨市柑桔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为了控制其危害,笔者通过对其形态学和生物习性的观察研究,提出了安康市柑桔吉丁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供生产实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观测材料   选用当地温州蜜桔[Citerus anshiu Marc] 。该品种为12a生柑桔类果树,种植园位于汉滨区恒口镇千工村,居汉江上游安康市复地,地理坐标介于E108°30′~109°23′,N32°22′~33°17′,该地属北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7℃,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27.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3.2℃,极端最高温度41.7℃,极端最低温度-9.5℃,年平均日照时数1812.3h,年平均降水量799.4mm,无霜期为252d,早霜始于11月中下旬,晚霜终于3月中上旬。观察区土壤为粗骨性黄褐土,pH值为6.3~6.9之间,土层厚度为80cm以上,土壤肥力中等,适合柑橘类生长。建园7a,盛果期,缓坡向阳,管理水平较好。   1.2 方法   1.2.1 大五点取样法   在受害柑桔园选取5个样点,在园地中央选1点,四周选4点,每样点选取3~4株受害株。   1.2.2 观察内容   定点、定株、定期观察成虫羽化出孔情况(10d1次),产卵场所,幼虫的危害状况及各虫态的历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1.1 成虫   体狭长,长6.1~9.1mm,宽1.6~1.7mm;古铜色,有金属光泽。触角锯齿状。前胸背板与头部等宽,头部近正方形,上有许多细微皱纹。雌虫头部及触角为铜色,雄虫略带金绿色。前胸背板后缘角不突出,前胸与中胸紧密结合不能活动。鞘翅上密布小刻点,长有金色短毛,形成不明显花纹;近末端的花纹为新月形。   2.1.2 卵   扁平,椭圆形。长0.7~0.9mm,宽0.5~0.6mm。初产时为乳白色,渐变橙黄色或土黄色。   2.1.3 幼虫   体扁平,细长,老幼虫体长10.0~16.0mm;乳白色或黄白色;体表有皱纹,头部小,褐色。除口器外,完全陷入前胸。前胸特别膨大,其背、腹面中央各有一条明显的褐色纵纹;胸足退化。分节明显,节间凹陷很深。第一节宽大,第二节和第三节明显缩小,以后各节稍大,中间节最大,呈梯形,尾节近圆锥形,尾端有一对黑褐色的钳状突起。   2.1.4 蛹   裸蛹,扁圆锥形,体长7.3~9.0mm,初孵化期乳白色,后期变黄色,柔软多褶。   2.2 生物学习性   2.2.1 生活史   根据田间观测,柑桔吉丁虫在安康市1a发生一代,以不同大小的幼虫在枝干内越冬,多数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越冬。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继续危害木质部,并大量化蛹,4月中旬羽化为成虫,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直到7月中旬在田间仍可看到个别成虫。6月上旬是成虫产卵盛期,7月是幼虫孵盛期。   2.2.2 生活习性   2.2.2.1 成虫   成虫羽化后,通常在蛹室内匿居6~8d。然后咬穿树皮,将木质部及树皮咬成“D”字形羽化孔出洞。成虫出洞的日平均温度一般在19℃左右。以天晴、高温、无风之日出孔多;阴雨、低温、刮风之日出孔少;上午出孔多,下午出孔少。一天中以上午10:00~下午17:00最为活跃,有时成虫虽露出头部但仍不出孔,这些成虫因蚂蚁侵害而死亡。据观察成虫死亡率在18%左右,成虫出洞后,多于晴朗温暖的中午飞向树上咬食嫩桔叶以补充营养,将嫩叶咬成小缺口。然后交尾产卵,一般成虫出洞后5~6d交尾,交尾后1~2d产卵。产卵也因气温情况而定,气温高的时候较为频繁,若遇阴雨天,则静伏在树冠下部枝叶或树干周围草丛中、间作物上,不食不动。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每一头雌虫可产卵30~50粒,卵多产于主干上的苔藓、地衣中和粗糙的树皮缝隙下。乱粒分离,一般每处产卵在90%以上,未被害的树只占10%左右。   2.2.2.2 卵   经过10~20d的卵期,孵化为幼虫。   2.2.2.3 幼虫   初孵化幼虫蛀入树皮内危害,受害处呈现分散的芝麻大小的褐色状胶沫。随后继续有流胶现象。幼虫长大后逐渐向树干内蛀入,到达形成层后,即向上或向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