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花中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旋覆花中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的研究

旋覆花中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的研究   [摘要]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HPLC色谱分离方法分离纯化旋覆花中的化学成分,采用NMR和质谱等有机波谱学方法鉴定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一步测试各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从旋覆花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鉴定为二氢芥子醇(1),(3S,5R,6S,7E)-5,6-epoxy-3-hydroxy-7-megastigmen-9-one(2),(6R,7E)-9-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3),阿里二醇(4),蒲公英醇乙酸酯(5),8,9,10-三羟基百里香酚(6),花旗松素(7),木犀草素(8),泽兰黄酮(9),泽兰黄醇素(10),菠叶素(11),槲皮素(12),对羟基桂皮酸(13),咖啡酸(14),咖啡酸乙酯(15)。化合物1,2,7,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 4,9~11,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3,6~12,14具有明确的抑制c-Kit Ligand(KL) 诱导的肥大细胞白三烯C4 (LTC4) 生成和脱颗粒的作用,而且化合物8和12具有较强的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 释放作用。首次报道了黄酮类化合物7,9~11对LTC4和肥大细胞脱颗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旋覆花;化学成分;白三烯;肥大细胞脱颗粒;抗炎作用   [收稿日期] 2013-07-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JCYBJC2480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20121202120009)   [通信作者] *金美花, E-mail:jinmeihua@;*唐生安, E-mail:tangshengan@   [作者简介] 朱虹, 硕士研究生, Tel E-mail:zhuhong890707@163.com   《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的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属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 britannica L.的干燥头状花序,作为传统的中草药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及亚洲的中国、韩国和日本[1-2],以地中海地区为主,在我国有20 余种。目前,国内外学者报道了旋覆花中富含甾醇、倍半萜及黄酮类化合物[3],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旋覆花属植物在抗肿瘤[4-6]、抗炎、抗血脂[7]和护肝、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7]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本文对河南产旋覆花I.japonica 开展了活性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利用有机波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二氢芥子醇(1),(3S,5R,6S,7E)-5,6-epoxy-3-hydroxy-7-megastigmen-9-one(2),(6R,7E)-9-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3),阿里二醇(4),蒲公英醇乙酸酯(5),8,9,10-三羟基百里香酚(6),花旗松素(7),木犀草素(8),泽兰黄酮(9),泽兰黄醇素(10),菠叶素(11),槲皮素(12),对羟基桂皮酸(13),咖啡酸(14),咖啡酸乙酯(15)。进一步考察了以上化学成分对肥大细胞LTC4生成、脱颗粒及巨噬细胞NO释放的影响。   1 材料   Bruker AV 400核磁共振仪(TMS内标);液质联用色谱仪:Alliance 2695 Quattro Micro TM ESI(Waters);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分光公司(JASCO), PU-2089(泵),RI-2031及UV-2075(检测器);制备HPLC色谱柱:GPC(凝胶渗透色谱柱) Shodex, Asahipak GS-20G(20 mm×500 mm),YMC-Pack ODS-A SH-343-5(20 mm×250 mm), YMC-Pack S IL-06( 20 mm×250 mm, 5 μm);凝胶柱色谱Toyopearl HW-40C(Tosoh);日本Hitachi UV-33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用硅胶均系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氘代试剂购自美国Sigma-Aldrich公司。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韩国细胞株银行);LTC4 ELISA试剂盒(美国Cayman Chemical公司); KL(加拿大STEMCELL Technologies公司);LPS(美国Sigma-Aldrich公司);RPMI-1640,DMEM和胎牛血清(FBS)(美国Hyclone公司)。   旋覆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