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的治未病与亚健康
“治未病”新理念和亚健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东方医院亚健康科 中医治未病 古代文献记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金匮要略》:“上工治未病,何也?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千金药方》:“古人善为医者,上工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淮南子》:“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丹溪心法》:“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治未病渊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提出“治未病”思想。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概念及基本涵义。 汉代张仲景发展《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将上工治未病列于首条,并阐明了治未病的辨治方法和各种措施。 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 宋元明清代,治未病的方法丰富多样,思想趋于完善。 解放后,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实施,患病率明显下降。 21世纪以来,国家提出将疾病防治中心前移,预防和治病并举。 2007年,吴仪副总理重申“治未病”,2008年,国家中管局出台“治未病预防保健工程实施方案”,由开始部分医院试点到后期全家广泛开展治未病工作。 什么是“未病” 无病:人体处于健康状态。 未病:疾病未成,状态定义为体内已有病因但尚未致病的状态;或体内阴阳气血盛衰已有偏颇,或已有邪气内存,但尚未成冰。即疾病前期、亚健康期等。 欲病:人体处于未病和已病之间的状态。 已病:疾病状态 未病范畴 健康未病态 潜病未病态 欲病未病态 传病未病态 已病是未病从无病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治未病”的涵义 未病先防:摄养于无疾之先 治病萌芽: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既病防变:已病早治,防止传变加重。 瘥后防复:加强调摄,防治复发。 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出发,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为干预目标,涵括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养生学、及现代医学、心理学和康复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学说 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 中医体质学说提出: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有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生活条件及饮食、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因素等。体质因素与发病有很大的相关性,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性质和病理过程,与患者的体质关系密切。疾病的演变往往取决于机体内部阴阳矛盾运动的倾向性,其中包括机体平素阴阳盛衰、阴阳动静等情况和趋势,由此而规定病势发展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类型。 九种临床体质分型: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 中医治未病的原则 整体观念:包括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 辨证论治:通过四诊,辨病(疾病)、辨体(体质)、辨证(证候),予以施治。 防治结合: 体质调护: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进行养护,对偏颇体质进行调理,以铲除疾病产生的“土壤”。 综合治疗:多种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火罐、导引、食疗、膏方等。 中医治未病方法 调神养生 合理饮食 调理体质 食疗、膏方 四季养生 冬病夏治 经络养护:针刺、艾灸、敷贴、火罐、推拿 戒除不良习惯:戒烟、限酒 运动养生:气功、导引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 中医预防保健学的涵义 中医预防保健学是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中医理论为纲领,应用中医的独特的诊疗体系,研究有利于健康,及偏离健康的因素,阐明其机理、制定相关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为目标的新型中医综合学科。 中医预防保健学科学科范畴是针对健康人、亚健康人、慢病恢复期人群提供中医养生防病控病的综合保健服务。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立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指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成立背景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和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的要求,并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载体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为主体,并根据发展要求和条件基础,在严格把关指导下,逐步扩大试点单位。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