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综述
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综述
摘 要: 继明末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群之后,清中叶苏州地区又产生了包括沈起凤、石韫玉等在内的一批具备深厚戏曲理论素养的戏曲作家群体。二十世纪以来,对这一戏曲作家群的研究有逐渐深入之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亦十分明显。
关键词: 清中叶 苏州戏曲作家群 研究综述
自明中叶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经梁辰鱼、沈?Z等人的努力,昆山腔一跃为全国性声腔,而昆山腔的发源地苏州也随之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昆曲创作、演出中心。明末清初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群的出现,更是将苏州昆曲创作推向了顶峰。清中叶在戏曲史上多被认为是昆曲发展由盛转衰的时期,(日)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康熙中叶至乾隆、嘉庆之际这一段时期称为“昆剧的余势时代”,郭英德在《明清传奇综录》中将从康熙五十八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719-1820)共102年的时间称作“传奇的余势期”。而本文的“清中叶”则具体指的是以乾隆元年为上限至嘉庆二十五年这一段时期。清中叶苏州府治下辖:太湖厅、吴县、长洲县、元和县(雍正二年、1724年析长洲县置县)、昆山县、新阳县(雍正二年、1724年析昆山县置县)、常熟县、昭文县(雍正二年、1724年析常熟县置县)、吴江县、震泽县(雍正二年、1724年析吴江县置县)。本文的“苏州”从地域范围上则指的是以上一厅九县。而本文的苏州戏曲作家群除了包括土生土长的苏州本籍戏曲作家外,还包括清中叶外籍流寓苏州的戏曲作家。根据以上标准,据笔者梳理与统计,清中叶苏州地区共产生了包括袁栋、石琰、许名仑、张玉谷、夏秉衡、张埙、周昂、徐?x、顾森、潘?荨⑸蚱鸱铩Ⅵ尿 ⑹?韫玉、袁廷??、朱云翔、宋凌云、王基、周淦、蒋培、言尚炽等在内的二十余位戏曲作家,他们之间或为知己好友,或有亲缘关系,交往频繁。这一曲家群体不仅数量庞大,所涉领域亦十分广泛,包括传奇、杂剧、散曲的创作等,其中有些戏曲作家如沈起凤、石琰、周昂、瞿颉等创作的戏曲作品在当时还曾风行大江南北,流播艺林。据现有文献资料统计,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创作传奇名目可考者49种,杂剧作品9种,其中传奇全本存世者26种,杂剧存6种。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戏曲成就较为突出、戏曲活动十分活跃的曲家群体。二十世纪以来,对这一戏曲作家群体的研究有逐渐深入之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研究过程中亦存在着不足。
一、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研究的进展
(一)二十世纪上半叶
二十世纪上半叶,学界对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关注还比较少,一些戏曲史偶有只言片语涉及。如1926年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1935年卢前的《明清戏曲史》、1936年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1938年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略微提及沈起凤、徐?x、石韫玉三人,其中只有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将沈起凤单列一小节,但也只是对其戏曲作品《沈氏四种曲》的故事情节作了介绍。
除此之外,严敦易1948年在《文史杂志》第6卷第1期上发表《石恂斋传奇四种》一文,对石琰的传奇创作进行了提要式地介绍。另有吴梅先生将沈起凤《沈氏四种曲》收入《奢靡他室曲丛》,并对沈氏剧作艺术特色给予了高度评价,成为后来学者研究沈起凤创作的起点。
总体来讲,二十世纪上半叶学界关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显得比较寂寥。
(二)二十世纪下半叶
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学界关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就笔者所知,仅60年代初周妙中在《文史》杂志第二辑上发表《江南访曲录要》(1963)一文,涉及周昂《西江瑞》传奇、瞿颉《雁门秋》、《桐泾月》、《元圭记》传奇的简单介绍。80年代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才开始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周妙中先生的《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陆萼庭的《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邓长风于90年代问世的《明清戏曲家考略》、《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三部著作,都有关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的研究。
单篇论文则有王永健的《沈起凤和他的〈红心词客四种〉》(《剧艺百家》1986年第3期),郭英德的《才人福分从来少――沈起凤〈才人福〉传奇的审美趣味》(《名作欣赏》1988年第4期)及《半世轻狂,一生情种――谈沈起凤〈才人福〉中张幼于和朱希哲形象》(《古典文史知识》1988年第1期)三文。
总体来讲,建国后至二十世纪末,关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较前有所进步,但还未形成规模,研究者只有极少数几位,研究对象也比较单一。
(三)二十一世纪以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关于清中叶苏州戏曲作家群的研究,所涉领域越来越广,研究学者队伍不断壮大,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如袁栋、沈起凤、徐?x、周昂、瞿颉、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