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边界地区酸汤话系属的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黔边界地区酸汤话系属的探讨

湘黔边界地区酸汤话系属的探讨   摘 要:通过酸汤话与长沙话、南昌话、贵阳话四处方言的音韵比较,对酸汤话的系属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酸汤话 长沙话 南昌话 贵阳话 系属   一、引言   方言的系属问题向来是方言学界感到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从清末民初章太炎先生划分的十种汉语方言算起,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不管是方言大区的划分还是小区的圈定,各家意见不一,甚至还有许多方言岛的系属至今没有形成定论。酸汤话的系属问题就是其中的例子。   李蓝《六十年来西南官话的调查与研究》(《方言》1997年第4期 )一文中说:“天柱和锦屏交界地区的‘酸汤苗’说的话,这种话的主要音韵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不管古声调平仄,大多读送气音,少数读不送气音。和贵州境内的其他西南官话都不一样。”李蓝(1997;2009)指出:天柱和锦屏交界地区的“酸汤苗”说的话不是西南官话;贵州天柱县东部清水江沿岸白市、河东等乡镇的“酸汤苗话”并非只有“酸汤苗”才说,而是当地的通行方言,和湖南会同的湘方言连成一片,是湖南方言往贵州延伸的部分,不是西南官话区内的方言岛。曹志耘(2007)指出:新晃、芷江、会同、通道等地的“酸话”“酸汤话”以及相邻的贵州省天柱县的“酸汤话”之间也许存在着某种关系。他还提到:“酸话与通道话(属于西南官话)大同小异,能互相听懂,也许可以看作是通道话的变种。”李蓝对酸汤话的性质及归属持摇摆不定的态度;曹志耘也没有给酸汤话的性质或归属下个明确的结论。酸汤话处于湘语与西南官话的交界地带是否属于湘语,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定论。本文试图从酸汤话的形成、分布、语音特征、词汇、语法、语感、语言认同心理、人文历史、方言地理诸方面对酸汤话的系属问题做一些探讨。   二、酸汤话的形成及地理分布   (一)酸汤苗的族源   生息繁衍在长江中下游的苗族人,秦汉时期,其先民一部分融于汉族,一部份向西迁徙。秦汉到隋唐,沅水流域的苗裔被称为“五溪蛮”或“五陵蛮”。唐末樊绰所著《蛮书》中,出现了“苗众”的称呼。可见苗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早在唐代后期就形成了。明清文献以“苗”泛称贵州少数民族。苗族的族属鉴别有“红苗、黑苗、青苗、花苗、八寨苗、九溪苗、西溪苗、东苗、西苗、酸汤苗、喇叭苗”等。   酸汤苗主要分布在湘黔边界,即贵州天柱县境内清水江沿岸的各乡镇以及湖南会同县的炮团、朗江、蒲稳等地。椐查吴氏族谱,酸汤苗可能形成于南宋后期。南宋末年,贾似道因姊妹是理宗的贵妃而当上了宰相,他在北方新崛起的蒙古族强敌面前,一味地退让妥协,却对人民拼命地压榨剥削,以满足他极度荒淫糜烂的生活。当时大理寺丞吴盛看他不顺眼,因言事忤似道,处境恶劣。淳?v年间(1241年~1252年),他遂弃官逃出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携妻彭氏子八郎等由江西吉安,潜入苗疆,在远口(当时属荆湖北路靖州会同县,现属于贵州省天柱县)安家落户。自宋代以来,因戍守、作官、避乱、经商、屯田、游览而留居会同、天柱等地的移民不断增加。这些从江西或中原迁入的移民大多定居在清水江流域。据考证,今居住在天柱以及会同“杨姓、吴姓、游姓、蒋姓、彭姓、李姓、袁姓”等各姓氏的人口,多为江西移民后裔。人们习惯上把定居在贵州天柱县境内清水江沿岸各乡镇以及湖南会同县的炮团、朗江、蒲稳等地人口,融合为一个苗族支系――酸汤苗。   大约在唐宋时期,天柱县的苗族人从黄河流域迁徒至清水江沿岸地区定居,当时统称为“侗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定为苗族。天柱县苗族主要分布在清水江沿岸,天柱县远口、坌处、竹林、白市、瓮洞等乡镇的酸汤苗,在当地统称苗族。   (二)酸汤话的形成   自古以来,湘黔边界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峰峦叠嶂,如同天然屏障,“南拒广西,东障湖南,北抵辰沅,西极夜郎”,清水江、渠水、巫水三条水系是历史上的“五溪”之溪,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既是古代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历代统治阶级实行羁縻制和“征蛮”的屯兵之地;既是是汉文化与苗侗文化接触的关键,也是汉民族与苗族、侗族相互联系、相互了解的渠道。宋代以前,这一地区的语言主要是侗语、苗语,而不是汉语。随着历代王朝对江南的开发,这一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自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洪武年间,江西移民大量进入“湖广”(明代前天柱属湖南靖州管辖),江西移民带来了赣方言,赣方言与当地的土著语言相互影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汉语方言――酸汤话。   (三)酸汤话的分布   从方言地理来看,酸汤话主要分布在湘黔边界,即贵州天柱县境内清水江沿岸的各乡镇以及湖南会同县的炮团、朗江、蒲稳等地,它处于湘语和西南官话的包围之中,加上境内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因而,酸汤话内部差异十分明显。根据古知章组今读的特点以及当地人的认同情况,我们把天柱县境内清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