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柱三门塘刘氏宗祠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天柱三门塘刘氏宗祠的研究

贵州天柱三门塘刘氏宗祠的研究    摘 要:天柱县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特别是坌处镇三门塘刘氏宗祠,其设计具有中西合璧之文化风格。设计建造者文化底蕴深厚,将刘氏家族经济与文化深厚地完美地结合,暗含了从小家到国家,民族之间交往融合同化的现象。    关键词:三门塘;中西合璧;刘氏宗祠;同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31-02       贵州省拥有黔湘北部侗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筑――家祠。这些家祠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下游的天柱县境内。天柱县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天柱宗祠文化是由清水江文化、木材文化、石头文化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与侗苗文化融合而成。充满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游家祠群,已成为天柱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和魅力独特的风景线。其中,远口吴氏总祠、白市杨氏先祠,建筑规模宏伟,墙上雕画艺术精湛;特别是坌处镇三门塘刘氏宗祠更是异彩纷呈,成为民族文化之谜。    每个宗祠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内聚力和号召力,一代代传承,家族和家族精神才得以存在。刘氏宗祠是刘氏家族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刘氏家族的一个精神的文化场。刘氏后代在这个宗祠文化场里不断被磁化,使本族的优良品质不断发扬光大、内聚力增强。中西合璧的刘氏宗祠出现在三门塘或者说中西合璧宗祠出现在清水江流域是一种偶然还是社会的必然? 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今日刘氏宗祠必然出现。    一、明清时期王朝对侗族北部方言区具体实施统治    明代以前,中央王朝对侗族地区所实行的羁縻政策,只是限于版图而已,由于交通险阻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治。侗族地区完全依靠本民族的规约、条款、风俗习惯进行自制,自生自灭。明朝建立后,中央王朝的力量随着征剿和平叛,逐渐深入侗族地区,开始对侗族北部方言区具体施行政治统治。从洪武五年至洪武三十年,明王朝多次在侗族地区调整行政设置,建立州、卫、所制度,加强对侗族地区的统治。随着王朝力量的不断深入侗族北部方言区,在政治上,对侗族北部方言区有了统一的行政规划;在经济上,安军屯田、疏通河道,使得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具不断地进入,从而促进了侗族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集市贸易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文化上,侗族北部方言区大力兴建府、州、厅、县卫学和各类书院。儒学在侗族地区得到传播,侗族士子加强了对功名追求的欲望。内地主流文化的进入,打破了侗族北部方言区的原有生活,侗汉民族融合不断发生,加强了侗族北部地区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以至于今天侗族北部方言区家祠林立,与南部的鼓楼群形成鲜明对比。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以祭始祖立家庙疏》说:“臣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而庙制亦未有定制,天下之为孝子慈孙者,尚有未尽申之情……乞召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乞召天下臣民工立家庙。”于是,嘉靖皇帝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在此历史背景下,清水江沿岸侗苗地区的大姓家族,为弘扬宗族名声,维系宗族团结,便由有一定权势和较高威望的人领头修建家祠。    二、祖先来自中原    据刘氏族谱所载及族人介绍,先祖刘旺系山东东昌府临清县枣林村人,出身农民。明初随明太祖朱元璋御驾南征北伐,先后取得攻占苏州、济南、沧州等十几次战役的胜利。多次战役中大败敌寇,军功卓著。后随明成祖参加靖乱之役立功,于建文四年(1402年)底授予永清左卫指挥使。永乐三年( 1405年) 改任常山左卫指挥使,后升湖广指挥使。永乐八年(1410年)春夏之交,他再次出征,杀败胡寇阿鲁台,八月回京,受封昭勇将军[1]。永乐十五年(1417年)刘旺病故,明成祖加封其后裔刘源及十代子孙可世袭指挥使一职。宣德八年(1433年)刘源调贵州铜鼓卫(今锦屏铜鼓镇)任掌印指挥使。化成十五年(1479年)铜鼓卫的刘氏五世孙的弟弟率家人迁到三门塘居住。刘氏五世孙的弟弟迁居三门塘,增加了与侗族相互接触的机会。在与本地居民长期的交往及通婚中,彼此吸收各自的文化传统,经过不断地融合繁衍,逐渐发展为三门塘的一支大族[2]。    三、木材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    以锦屏、黎平、天柱、剑河等县为代表的黔东南林区,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植物品种有302科1038属3259种,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堪称天然植物源[3] 。因此产生明清时期繁盛的木材贸易。锦屏清水江边号称“内三江”的王寨、卦治、茅坪和天柱县清水江流域的“外三江”的坌处、清浪、三门塘, 成为全国木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门塘位于清水江中下游,清水江在羊渡溪口划江为界,上游称内江,下游称外江,由于当时规定外省木商不能进入内江采购木材,外地木商若要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