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存在状态.docVIP

“现代”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存在状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存在状态   摘要:《放逐伊甸》再现了诗意的20世纪80年代向功利的90年代演进的过程,描述了受人文主义洗礼的一代人怎样被时代所裹挟、挣扎、失落及顿悟的艰难历程。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自幼被灌输“士”的责任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肩负着“五四”精神的传承,被铸就了“重精神、轻物质”的人格体系,但在社会价值体系被颠覆下的时代,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挣扎和灵魂的拷问与裂变,这是一种暂时的精神“短路”,还是一种“现代性”的必然?是一类人的性格悲剧,还是社会历史的悲剧?较之于同类题材的写作,作家的海外身份与哲学、宗教意识观照出了哪些全新的意义?新世纪前十年早已过去,以上问题仍没有答案,反而生发出了更深的意义。   关键词:《放逐伊甸》;知识分子;现代语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2-0021-06   中国古代“士”的阶层自觉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人文关怀,是“社会良心”的守护者。在西方,特别是在福柯等的“现代性”理念中,知识分子肩负着揭示、阐释“真理”的责任,也把握着社会批判与道德警醒的理论。北美华人女作家施玮的小说《放逐伊甸》生动地描述了受人文主义洗礼的一代“知识人”是怎样被世纪末的社会裂变所裹挟和在时代大潮中挣扎、失落与涅??的。他们不仅生于“诗书鼎礼”的中国,接受过“五四”精神的教育,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启蒙时代”,悲悯与关怀成为了其人格的主体。而在“现代性”、“商业化”大潮袭来,理想主义的光辉减弱时,他们似乎“过时”了,面临着被“淘汰”且“找不到出路”的困境,他们无法判断这是时代还是自我的错误,因而困惑挣扎、漂泊无依。那么这是“知识人”一种暂时的精神“短路”,还是社会的价值观出了错误?物质文明的繁荣还有多远?他们最终能否找到自己的“救赎”之路?旅居海外多年、坚守中文写作的宗教与哲学博士施玮以自己“回望”的目光对此做出了“审视”与“展望”,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她对同类题材的处理与探索,也具有一定的比较研究意义。   一、“自由”与“自为”缘何不再?   在小说的开始,这一群“知识人”似乎人人有自己的“坚守”:赵溟坚守自己的“良知”,戴航坚守自己的“爱情”,李亚坚守自己的“自由”。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分子迅速地失去了神圣经典的解释权和知识的垄断权”〔1〕,其“灵魂的工程师”、“真理传播者”的桂冠被摘了下来,地位也渐趋边缘化,而且这种边缘化导致了这群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的人逐渐失去了话语特权,面临着事业上的瓶颈。小说中的“作家”要么纷纷下海,要么停止创作,他们的悲哀不仅在于其缺乏科学与商业的技能,无法再以“精神导师”的资格对时代做出判断引导,而且在于其“存在”的必然与“使命”的崇高均被解构了。   小说中人物各异,精神类同,只是挣扎、幻灭、涅??的阶段、程度不同而已。作为诗人的李亚本来有其富足、独特的精神,从表面看他“整个人都找不到一点清爽的地方”,而实际上他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虽“一无所有却仍拥有骄傲的人”〔2〕。他虽住破屋陋巷,却内心平静;一只馒头可佐一餐,社会关系“往来皆鸿儒”,在酒坊茶肆可“笑傲江湖”。李亚把严肃写作与商业写作分开,于前者不允许有任何的“水份”,以创作实绩赢得尊重;后者则是他用来养活自己的手段,内容形式无伤大雅,如果努力,稿费也颇丰。在那个年代,李亚的自得其乐、“特立独行”印证出中国社会“重精神”的一面。   除了在生活方式与创作上的坚守外,施玮还赋予了李亚“你还有什么能不辜负的呢”的潇洒气质和说自己“什么都不是”的勇气。他珍视这份“独立不倚”,什么也没有,但谁也不靠的“自由”。破帽遮颜过闹市,躲进陋室独写字,“思考”是他“生命中的最奢侈品”,一种“金不换”。这种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使得“诗人李亚”高高在上,俯瞰众人,也使他获得友谊,吸引爱情,他似乎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代表。穿过京城最繁华的路段,目睹朋友出国、发财、拍电影,众生喧哗,他没有一点儿动摇。李亚的行为颇有孔子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意味。   从人的存在的意义去看,李亚拥有一种自然人格。他的存在似乎说明,只要具备了基本生存能力,人就可以“自在”地生存,“自为”地工作,再有了身份的“自觉”,就能与世俗、浮华保持相当的距离。但从什么时候开始李亚式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失去了意义?这群职业尚存、没有大的生存之虑的“知识人”,在象牙塔中的“观世相者”为什么坐不稳自己的书斋了呢?   应该是“重商抑士”的潮流席卷而来,冲击了“士”的阶层的存在状态,让他们对自己的“坚守”产生了深深的怀疑。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似乎“全民皆商”,几天就出一个暴发户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