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村庄》中的童年心理创伤分析
摘 要:《在村庄》是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一篇自传式的短篇小说,小说借用孩子的视角来叙述和书写其童年时由于母亲的缺失和疾病而遭受的痛苦记忆和心理创伤。毕肖普采用了移置、替代、模糊、投射等等一系列“弗洛伊德式“的策略来应对痛苦记忆和心理创伤,释放自己长期以来压抑着的,隐藏着的无意识,努力走出童年的阴影,摆脱创伤的困扰,最终实现对现实的掌控和自我的构建。
关键词:心理创伤;移置;替代;模糊;投射;《在村庄》
伊丽莎白?毕肖普,被认为是继艾米莉?狄金森之后美国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作几乎囊括了囊括了美国所有重要的奖项,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书评奖等。她的诗人光芒如此地炫目耀眼,以至于掩盖了她另一个重要的身份:短篇小说家。在其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中,1953年发表于《纽约客》的《在村庄》广受好评,他的好友罗伯特?洛威尔甚至为这部小说创作了一首短诗:《尖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村庄》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回忆散文,因为这篇小说与毕肖普的童年经历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她的父亲在其八个月大时死于白莱特氏病(肾脏炎),她的母亲精神错乱,在随后的五年中不断出入精神病院。在一次彻底的精神崩溃后,被送进了当地达特默斯镇的一家公共疗养院。伊丽莎白?毕肖普5岁时,她的母亲被诊断为永久性精神失常,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毕肖普不得不先后和祖母和姨妈住在一起,开始了数十年的“寄人篱下”的生活。《在村庄》讲述的正是她的母亲从精神病院回到娘家的故事,可母亲的病情并没有因为这次回归而有所好转,不得不再次被送回精神病院。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中说道:“一篇作品就像是一场白日梦,是我们幼年时代做过的游戏的继续和替代。”[1](P.207)因此,作品同梦境一样,体现了作者压抑着的、隐藏着的无意识。 童年时尝尽被遗弃的滋味,成年后遭受着童年创伤的困扰,毕肖普采用了对童年创伤叙述和书写的方式来释放她的无意识。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指代的不仅仅是幼年时候的毕肖普,更是成年之后的毕肖普。借用孩子的视角和话语来传达的不仅仅是当时的困惑和痛苦,更是现在的困顿和反思。如何面对母亲的缺失对自己造成的心理创伤?如何才能走出童年的阴影?如何才能摆脱创伤的困扰?《在村庄》的创作对于毕肖普来说就是一次回忆之旅,旅途的终点也许就是她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一、移置和替代策略
遭受心理创伤的人往往会运用移置和替代策略来逃避和疏离那些隐藏在意识深处的心理创伤和痛苦经历,所谓的移置和替代就是将无法承受的,无法理解的,“不合理的”创伤和经历转变为可以承受的,可以理解的,“合理的”事物,从而将创伤和经历造成的痛苦减少到最低水平,最终实现对现实的理解和掌控。在故事的开端,毕肖普对母亲的“尖叫”的描写就体现了她在应对无法承受的童年创伤时所采用的移置和替换策略。 首先,她将无法控制和掌握的“尖叫”声视觉化,转变为“湛蓝的天空中一抹淡淡的污渍”[2](P.212),同“尖叫”相比,“污渍”更为客体化,更容易让人理解和观察。紧接着,她又用教堂屋顶的“避雷针”来替换“尖叫”从而能实现对现实的掌控:“只需用你的指尖轻轻一弹,便能听到它。”
其实,移置和替代策略的目的就是实现弗洛伊德所说的对现实的“合理化”,也就是构建一个对现实合理的认知。弗洛伊德认为,在此过程中,戏谑性重复也是人们应对创伤时采取的策略,因为不断地重复就是在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从而使自己深信自己所言所想,最终实现对创伤的掌控。所以,在对母亲的尖叫进行移植和替代式的描写时,毕肖普反复使用诸如“蓝色”,“黑色”,“声响巨大的”之类的词语来使自己的移植和替代策略更为合理化,更具说服力。同时她对插入语和并列短句的使用也体现了她迫切地希望能对现实有一个合理认知:“尖叫声就那样悬挂着,在记忆里,在过去,在现在,还有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那些时光。”[2](P. 214)
除了“尖叫”声,另一个在故事里反复回荡的声音就是来自铁匠铺的“当啷”声,毕肖普认为它是“美妙的声音”。[2](P. 215)当她被尖叫声惊吓到的时候,正是“当啷”声让她感到抚慰和安全;当她知道母亲再也不可能回归时,正是“当啷”声给她提供了庇护的场所,保护她免于受到心理创伤的伤害。铁锤敲打的声音对孩童时期的毕肖普有着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火炉旁的铁匠有着锻造钢铁的能力,象征着对现实自然的控制和再造,而这正是遭受遭受心理创伤的人一直以来期望实现的目标和梦想。
二、模糊现实与想象
为了减轻心理创伤带来的痛苦,遭受心理创伤的人经常会模糊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尽管这种模糊性可能会导致精神紊乱,但是它在创伤受害者重新塑造“损毁的自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祖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完整版——约翰.墨菲.doc VIP
- 秋季养生ppt课件.pptx
- 2023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真题.docx
- 课程设计-基于systemview的2ask信号调制与解调 .pdf VIP
- 2023年北京电影学院部分专业历届校考真题汇编.pdf VIP
- 絮凝剂对MBR活性污泥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pdf VIP
- 2026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九三阅兵:这一刻,与祖国同频共振.docx VIP
- 2025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pdf VIP
- 2025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英语模拟试卷.docx VIP
- 2025年中考英语冲刺模拟试卷-辽宁地区-学生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