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视学科渗透 提高综合的素质
重视学科渗透 提高综合的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学科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已是大势所趋。高新技术的发展呼唤视野开阔、善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不但要强调化学知识,还要注意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即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学科渗透,提高学科间综合能力,这是学生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
一、在学科渗透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化学是分子、原子层面上认识和创造物质的一门科学,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与人文知识有密切联系。化学知识与语文、地理、历史、政治、生态、科技、材料等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体现了化学为社会生产、为人类发展服务的理念。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例1.(2006江苏江阴)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白玉为床,金作马;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⑤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解析:本题将语文知识中的著名诗句与化学知识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相联系,要求学生首先懂得诗句中所描绘的自然现象或发生的变化,然后分析变化本质(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生成了新的物质),找出含有化学变化的选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C。
例2.(2008江苏泰州?节选)我国一些成语中就蕴含着化学知识和原理。请从化学视角对成语“杯水车薪”和“釜底抽薪”进行解释或辨析。成语词典的解释: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扑灭一车柴火,比喻无济于事。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杯水车薪 __________;釜底抽薪__________。
答案要点:1.杯水车薪: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2.釜底抽薪:使得炉内没有了可燃物,即可燃物与炉内助燃物分离,导致“釜”下之火熄灭。
诗词、成语素材性资源在化学中考命题中的应用,以涉及人文内容的化学知识作为设问的载体,符合公众科学素养在化学知识面选取上的要求,它对我们的化学教学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到以培养学生与发展科学素养为中心,必须正确理解科学素养构成要素,并落实在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新的视角切入点,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既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又要注重对他们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另外,新教材中的“拓展视野”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它具有内容简明、主题突出、教材可读、知识趣味等特点,通过阅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侯德榜》、《张青莲教授为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等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等可作为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素材;《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二、在学科渗透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有一些各自独特的研究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效的借鉴其他学科的某种方法“为我所用”,将会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1.已知在沥青中有一系列组成规律的化合物:
从开始,这一系列化合物中的第25个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为化学数学的综合,实际解题的关键在于数学方法,要认真分析观察前三个化学式的特点,可以发现,碳原子每次增加6,氢原子每次增加2,到第25个物质时共增加24次,再加上第一个物质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基数,因此第25个物质中碳原子数为24×6+10=154,氢原子数=24×2+8=56
例2.(2006黄冈)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
A.图①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B.图②是用还原来测定中铜元素的含量
C.图③是向饱和的溶液中不断加水
D.图④是用适量的和混合物加热制
解析:这是一道化学与数学函数图象相联系的跨学科综合题,是近年中考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试题。①中向稀盐酸和氯化钙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只有当盐酸反应完后,氯化钙才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