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死千难”悟“良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死千难”悟“良知”      近两年,我常常翻看《王阳明全集》(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读之、品之、思之,常至废寝忘食。一日晨,早早躲进王字楼中我的“神游斋”,泡上醇香清幽的乌龙茶,偶尔翻到收入该书中由清儒马士琼写的一段话:“古今称绝业者曰‘三不朽’,谓能阐性命之精微,焕天下之大文,成天下之大功。举内圣外王之学,环而萃诸一身,匪异人任也。唐、宋以前无论已,明兴三百年,名公巨卿间代迭出,或以文德显,或以武功著,名勒旗常,固不乏人,然而经纬殊途,事功异用,俯仰上下,每多偏而不全之感。求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气,所云参天地,开盛衰,浩然而独存者,唯我文成夫子一人而已。”好一句“浩然而独存者”!观阳明子的一生,其气节、功业、文章等诸多方面皆矗起座座丰碑,无论前学还是后生实难望其项背,故而推其为“古今完人”确也不为过。我还想,圣贤思想的形成,自有其脉动流变,亦有其特定的时空氛围,思至此,我怎不对阳明子九死一生大悟其“道”的贵州龙场(今贵阳修文县境内)心向往之呢?      新春山水处处清,友朋几人黔道行      初春一日,我们一行四人踏上由赣赴黔之旅。一过湖南便到了贵州省镇远县,前方已是万山耸立,路无三尺平了。车窗外,青山映蓝天,连绵铺陈直至天际;眺望天空,白云苍狗,不禁感叹物是人非,世事变化迅捷。若时光倒流500年,则是明正德三年,是年,旷世大儒、一代英杰阳明子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终到谪所贵州龙场驿。   王阳明出身官宦人家,其父王华中进士第一,是为“状元”,曾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阳明自小聪慧异常,年仅11岁,便立志“学圣贤”。一日,他与同学漫步长安街,遇一算命者。相者告诉阳明:“吾为尔相,后须忆吾言: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阳明深有所感,后问老师说:“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唯读书登第耳。”年幼的王阳明则出语惊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许多论者以此为修年谱者的溢美之词。我从车窗中观望着天边朵朵漂浮不定的浮云,直觉地认为可能确有其事,也愿意相信确有其事。古之相士充于街头巷尾,相面也是士子们、乃至百姓常为之事。阳明偶遇相士,相士又以其一生能够成“圣贤”为言,的确是触动了少年王阳明的心灵,让他开始对成圣成贤抱有极大的希望。更为关键的是,阳明子能在士子们奔竞于“场屋”、孜孜于功名科举的大环境下,竟然悟出了读书并非为科考,而应该以成圣贤为“第一等事”。惟其立志高远,方能在其一生中凝聚出巨大的冲力与动力,使其生命历经坎坷而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一行四人爱这方山水,决定留宿贵州省镇远县舞阳镇。晨起悠闲漫步,发现此处真是风景如画:在中河山与玉屏峰之间,是一条碧清见底的舞阳河,水流潺,古桥凌空,古城镇远栋栋老屋两列排开,碧水倒映,绵延千米。更有青龙洞古建筑群傍山崖而高耸,危岩之下,树丛檐角相亲,倒影水中,水天一色。观之、品之,不禁神清气爽,思绪翩翩……   遥想阳明子一生性情豪迈不羁,年15好骑射,曾出游居庸三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闻有盗乱作,便想上书朝廷出力。对还是一个孩子的阳明,其父龙山公斥之为“狂”而止之,但此“狂”却恰如其分地显露出阳明先生的真性情。到了弘治元年(1488年),阳明子17岁,遵父命迎亲于江西。及成婚之日,闲步偶入南昌铁柱宫(即今之南昌市内万寿宫商城),遇一道士趺坐,即行叩拜,初闻道教的养生之说,大悦,“遂相与对坐忘归”,岳丈遣人到处寻觅,次日晨始归。从此,阳明对道家道教“长生久视”之术的迷恋经久不衰,甚至颇有心得。十二月阳明携新婚妻子诸氏归,舟至广信(今上饶),拜谒大儒娄谅,娄告阳明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这一席话与少年阳明之所求深为相契,《年谱》故云,“是年先生始慕圣学”。之后,阳明在京师父亲的官署内遍求朱熹的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就对着官署内的竹子来求取“圣贤之理”,自然不可能有收获;可是,以阳明先生至诚之性,数日沉潜于其中又无所得,终至大病一场,求圣贤之路可谓一挫。于是,才华横溢的阳明子转而沉于“辞章”,日与众文人墨客赋诗为文,相与唱和,倒也其乐融融。不久,阳明又有醒悟:美诗文固可扬名天下,但求心性之学以成“圣贤”,则更是第一等的千秋“德业”,这是对自小立下“成圣成贤”志向的再次回归。   但是,能跳出文章之名世与科举之功利的阳明子,却不易跃出仙、佛之说的诱惑。阳明28岁举进士出身,入宦之后,仍喜仙佛之说。直到31岁,阳明子始“渐悟仙、释二氏之非”。从阳明子11岁立志“做圣贤”始,至34岁教人“必为圣人之志”,已过20余年矣,个中曲折艰难又非常人所能尽知。在阳明子看来,儒学应该是“圣学”,“学”是动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