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梧桐雨为依托浅述元人批判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梧桐雨为依托浅述元人批判精神

以梧桐雨为依托浅述元人批判精神   【摘 要】本文从《梧桐雨》这部文学作品着眼,从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探讨出元人严厉的批判精神,并将其原因归纳为社会文化背景和作家经历两个方面。   【关键词】《梧桐雨》;批判态度;原因   引 言   每个朝代的文人都具有其自身的精神特质,例如唐人的豁达、宋人的严谨。而元人因受其独特的社会环境、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严厉的批判态度,这种批判态度在《梧桐雨》中体现的极为明显。   一、《梧桐雨》体现的元人严厉的批判态度   白朴的《梧桐雨》【1】是描写李、杨爱情故事的著名历史悲剧,但它的主旨并不是歌颂爱情,而是“揭露帝妃之间荒淫无耻的生活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他们为此所承受的代价,表明作者感慨兴亡、以示惩戒的意图。”【2】正因如此,作者塑造出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形象是十分令人嫌弃甚至厌恶的。   在白朴的眼中,杨贵妃扮演的是一个不择手段、献媚邀宠的形象。作为寿王妃的杨玉环再嫁唐明皇,已给她蒙上了一层不洁的色彩。《梧桐雨》第一折写七夕密誓的情景,本是一个多么甜蜜美好的开端。但是,在白朴笔下,杨贵妃的祈祷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思念安禄山的苦闷,“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因而她与李隆基的爱情便画上了污秽的一笔。而所谓的“密誓”一幕,不过是她担心自己有朝一日“有龙阳泣鱼之悲,班姬题扇之怨”,用女人惯用的伎俩,来维护自己宠妃的地位罢了。更甚的是,《梧桐雨》中的杨贵妃成了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因祸得福,离开皇宫时,独白云:“别的都罢,只是我与贵妃有些私事,一旦远离,怎生放的下心。”而谁又能证明,这无法明言的“私事”,不是他生篡逆之心的重要因素呢?否则,当他厉兵秣马,准备反唐时,又何须说出“我今以讨贼为名,起兵到长安,抢了贵妃,夺了唐朝天下,才是我平生愿足。”这样赤裸裸的大逆之语?在白朴的眼中,杨贵妃正是“妖孽祸国”的典型,是红颜祸水,而白朴对其马嵬惨死结局的描绘也可见其对待杨贵妃态度的严厉。   对待杨贵妃如此严厉的白朴对待唐明皇自然也不会宽容。在作者的笔下,唐明皇是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后宫的三千佳丽都无法满足他的猎艳心理,他这一次甚至将目标放在了美艳无双的儿媳杨玉环身上,并毫无廉耻地上演了一出父夺子妻的宫庭丑剧。此后,便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过着“共妃子喜开颜,等闲等闲,御园中列肴馔;酒注嫩鹅黄,茶点鹧鸪斑”的生活。他昏庸无度,为讨杨贵妃欢心,将早已心怀鬼胎的安禄山赐给杨贵妃当干儿子,并任其淫乱而不自知,一手埋下祸患。当渔阳军鼓动地而来之时,“壮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便成了对他荒淫生活最形象的描绘,他甚至责怪臣子“止不过奏说边庭上造反,也合看空便,觑迟急紧慢;等不得俺延上笙歌散,可不气丕丕冒突天颜?最终只落得个弃京亡命西蜀、贵妃有去无回的结果。在这里,作者着力地揭示的是由于李隆基的荒淫无度引起的严重后果。而“是兀那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凑着,暗地量度”,更是直接为他们“定罪”,指出他们的悲剧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总之,白朴在塑造李、杨形象时,一方面,作者毫不留情的揭露出唐明皇与杨贵妃人格的丑陋,严厉的批判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罪恶。而这种严厉的批判态度,正是元代文人普遍的精神状态,它广泛的反映在元人的作品中,或表现为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昏庸官场呼天抢地的控诉;或表现为马致远的套曲《夜行船》中对“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挣血”的炎凉世态的尖锐批判。而其他的剧作家、散曲家如乔吉等都有作品反映这样的精神状态。由此可见元人的严厉态度是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的。   二、混乱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批判精神产生的内因   我们知道,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过渡王朝,历史短暂,统治时期社会极其动荡不安。元代对蒙古族以外的民族实行的是极其严厉的压制政策,统治者甚至将各族人民分为三六九等,被视为“异族”的汉人毫无悬念的被视为次等人民,受到残酷的压制,而文人的地位就更是低下,所谓“九儒、十丐”之说在元代十分流行,时至今日“臭老九”的称呼仍有所沿袭,其时文人地位可见一斑。面对这样动乱的社会背景,面对这样压抑的社会地位,元代的文人们(特别是蒙古族以外的文人),内心是十分的不安的,那种因近似白色恐怖的民族政策而产生的不安情绪,无时无刻不在侵扰着元人们,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总是抱着批判的态度来看待世俗的一切,正如《梧桐雨》中对误国帝妃情事的严厉批判一样。   与此同时,尚武的蒙古族入关以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和严重的破坏,而新的思想理念又尚未形成,于是,元代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化体系断裂的时代。正如张大新先生所言:“落后强悍的少数民族征服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各族,朴素劲直的游牧文化冲击重创一直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