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学校特色丢失成因.docVIP

论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学校特色丢失成因.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学校特色丢失成因

论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学校特色丢失的成因-教师教育论文 论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学校特色丢失的成因 张艳华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前,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学校已经偏离了原有的办学宗旨,步入了趋同发展、丢掉特色的误区.本文从喀喇沁地区蒙古族文化氛围的缺失、蒙古族语言功能的弱化、高考招生政策及用人政策、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及单纯的“大一统”课程模式几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喀喇沁地区;蒙古族学校;特色;成因 中图分类号:G758 文献标识 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教育在蒙古族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深远地影响了喀喇沁人的精神风貌,谱写了赤峰地区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近代化的新篇章.从其1902年建立的崇正学堂、1903年建立的毓正女学堂的课表看,既有对蒙文的学习,也有对汉语、日语的学习,这是用蒙语授课的开始.1977年,系统的蒙古语文授课退出小学教育,转变为加授蒙语.2000年,即使是在蒙古族中学,如锦山蒙古族中学、王爷府蒙古族中学也没有了加授蒙语文的教学.而与蒙古族息息相关的本土知识在课程设置中也很缺乏.这就意味着蒙古族文化在喀喇沁地区失去了学校教育的传承.蒙古族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偏离原有的办学宗旨,步入了趋同发展、丢掉特色的误区.本文就其成因进行分析. 1 蒙古族文化氛围的缺失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强大冲击,作为与汉地文化接触前沿的喀喇沁地区,几乎全盘接受了汉民族的文化模式,本民族的文化模式逐步丧失或淡化了,蒙古族文化氛围非常淡薄.为了进一步了解喀喇沁地区蒙古族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以及民族文化变迁的程度,笔者设计了两份问卷,分别对喀喇沁地区锦山蒙中的100名蒙古族学生,以及牛营子初级中学100名蒙古族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1.1 对锦山蒙中学生的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4份. 图2所示,作为蒙族人,您是否感觉自己与汉族有什么不同?76.19%的同学感觉自己与汉族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23.81%的人感觉有不同.图1所示,作为蒙族人,您是否感到骄傲?感到骄傲的人占98.81%,没有感觉的是1.19%%.可见,绝大多数蒙古族学生感觉自己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了,但还是为自己是蒙古族感到骄傲. 婚姻观指的是家庭成员对异族通婚的态度.郑杭生教授认为,“一个社会族际通婚的情况越多,表明各民族之间的社会距离越小,族际关系越融洽.”[1]图3所示,在婚姻观上,98.81%的同学不会考虑民族,1.19%的同学会考虑民族,这说明喀喇沁地区蒙汉民族关系融洽,蒙汉文化融合程度之深.图4所示,您认为您所在的喀喇沁地区蒙古族文化氛围浓吗?有57.14%的人认为浓,5.95%的学生认为不浓,36.9% 的人认为还可以. 1.2 对牛营子初级中学蒙古族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 图5所示,79.38%的家长认为蒙古族和汉族没有区别,20.62%的家长认为蒙古族和汉族有区别.这和在锦山蒙中做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图6所示,65.98%的家庭不谈论蒙古族文化,34.02%的家庭会谈论蒙古族文化.图7所示,63.92%的家庭不过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不参加蒙古族的传统活动,36.08%的家庭会过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参加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可见,绝大多数蒙古族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已经完全汉化. 图8所示,您认为喀喇沁地区,有蒙古族特色的生活吗?65%的人认为有,35%的人认为没有.这与锦山蒙中的调查结果也基本一致.但据笔者观察以及与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对比,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文化氛围不浓,传统的蒙古族文化习俗活动很少举办.即使有些这样的节日,也更多地充斥了现代性或大众性的文化因素,人们感受到的都是现代化的生活氛围.之所以有很大一部人选择浓或还可以,可能是因为一个民族的成员即使是转用其它语言,也依然深深地眷恋着她的母文化,从中可以看出语言转换者对母文化的认同[2]90.也或许是对蒙古族文化氛围有误解,以为听听蒙语歌曲,或者是经营一些畜牧业就是蒙古族文化氛围. 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的彼此接近和接纳.在社会变迁中,喀喇沁地区原有的蒙古族文化,已经难以发挥它们的功能了,更多的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对于这种现象,有学者分析:这是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逐渐向主流文化靠拢,以期获得主流文化所负载的特权和利益.[3]85-86也有学者认为,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的并不是汉族文化,而是现代文化,很难说是哪一个具体民族的文化.[4] 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的基础和生长点,民族文化知识制约着民族教育的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hltaot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