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音乐到礼乐-中国早期艺术伦理思想探析——以《乐记》、《乐论》、《声无哀乐论..docVIP

浅析从音乐到礼乐-中国早期艺术伦理思想探析——以《乐记》、《乐论》、《声无哀乐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从音乐到礼乐-中国早期艺术伦理思想探析——以《乐记》、《乐论》、《声无哀乐论..doc

浅析从音乐到礼乐:中国早期艺术伦理思想 探析一一以《乐记》、《乐论》、《声无哀乐 论》为基础 论文关键词:音乐礼乐情感心性风俗政治欲望 论文 :音乐发之于人之情感,又引导情感。情感凝 聚为稳定的感情、道德、理想,或为欲望。音乐并非只表 达一时冲动情感,更多时是由心性或欲望而发,同时反作 用于心性。低俗音乐起负面作用,善乐和纯美音乐对道德 和心灵有益。风俗政治酿成曲风,乐曲加固或转移风俗, 影响政治。故从音乐到礼乐的转变有进步性与必要性。 音乐有两种评价标准:一谓艺术标准;二谓价值标准。 中国音乐,经历了从只注重形式美的“音乐”到重视内在 “仁”的“礼乐”的转变。“即使是礼的观念正式形成(原 书为‘形式’)以后,通过西周文献乃至追述西周情形的资 料来看,礼在人生教育中所占的分量,绝对不能与乐所占 的分量相比拟。……春秋时代,在人文素养上,礼取代了 乐的传统地位,不是没有道理的”。本文试探析从“音乐” 到“礼乐”转变的内在逻辑与客观要求。 一、音乐与情感 音乐被创造,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凡音之起,由人 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 羽旎,谓之乐”。此处“心”是“情”之意。“声”指一切 声音,“音”指“音乐”,“乐”则指包涵了善之意味的音 乐。“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 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若以此标准,本文前言当改为从“音” 到“乐”的转变。但《乐记》 也没有严格遵循此一标 准,如他处又有“淫乐”、“和乐”的区分。故不从之。 《乐记》随之展开具体解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憔以 杀……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 后动。音乐不同色泽表达了人不同情感。音乐发于人的情 感,历来无人反对。裕康作《声无哀乐论》,主张声音本无 哀乐,反对音乐对情感有反作用,但并未反对音乐发于情 感。如“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 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如此,则“情”与“乐”体 用分明矣。然音乐并非消极的受动者,其反作用亦巨。《乐 记》云:“乐至则无怨。白居易的《琵琶行》亦是对此之形 象说明,琵琶女先弹奏琵琶,后诉说遭遇,并非“哀心有 主”。 儒家主“中和”,喜怒哀乐之发要“中节”。因此制定 礼乐以节制情感,“使之阳而不散,明而不密,刚气不怒, 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 也”。悲欢过度、因人之悲而乐均不应当。故人须“节哀顺 变”、“哀矜勿喜”。若逢悲事欢喜,遇喜事哭丧,不发自然 之情,呈怪态,则不能“行同伦”。少数人率其特殊性情而 为,素隐行怪,无可非议,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但若群起效仿,则放诞之风生矣。 故孔子言“吾弗为之矣。 子曰:“关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情》户] 此语肯定了 “乐”应中和。阮籍与孔子遥契:“乐者,使人 精神平和,衰气不人,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 困基于此种对音乐的功能定义,他批评了 “以悲为乐”的 乐风:“今则流涕感动,嘘烯伤气,寒暑不适,庶物不遂, 虽出丝竹,宜为之哀,奈何倪仰叹息,以此为乐乎!音乐的 目的是使人身心和畅,恬适平静,而不是使人悲泣也。 依此,礼乐对调节情感有其贡献。前提是须承认音乐 本身有“哀乐”,可对情感施加作用。秸康反对此种说法。 声音既无哀乐,音乐更无哀乐矣。如此则“礼乐之说,管 乎人情矣”不能成立。《声无哀乐论》云:“音声之作,其 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 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牟宗三先生曰: “此首标客观主义。牟先生没有明说,吾代为一解。客观, 一种是声无哀乐的客观(“哀乐”随个人感受转移),一种 是声有哀乐的客观(不随个人感受转移)。稽康坚持的客观 是前者,声音虽发自于哀乐,一旦发于外,则有其自体。 以是否具有情感为标准,他人可说是主观主义者。若以是 否随人的情感转变为标准,则可说秸康是主观主义者。其 实稽康认为声音本无哀乐,主词不存在,又怎会随人的情 感变化?他是以声音哀乐之变化不定,哀人听之为哀乐,乐 人听之为乐乐,而明其本无哀乐。二者一为根本义,一为 论证时的方便说法。若以为稽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不 随人情感转移”,则概念模糊,似是而非。 稽康继云:“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乐 之无常哉?”这里是说共同感情可发万殊之声。若说稽康此 处只看到了 “声”的变化万端,而没有意识到其同是“歌” 或同是“哭”的一致性,以“应将局部色泽相对性与整体 色泽绝对性辩证统一起来”这类浮辞去批驳他,误也。他 前一句说到歌哭,不是认识不到歌哭的一致性,而是认为 本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