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秽》中的种族文化创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性的污秽》中的种族文化创伤   摘 要: 《人性的污秽》是美国知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科尔曼的成长历程,运用创伤理论对其悲剧命运进行深入探析,揭示当代美国社会中仍存在的种族歧视的危害,进而探究罗斯在其作品中对有色人种生存困境的思考。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人性的污秽》 科尔曼 种族文化创伤   一、引言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在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自1959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再见,哥伦布》至2010年推出封笔之作《复仇》,罗斯的创作生涯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其创作的二十多部小说几乎囊括了美国文学的各个奖项。《人性的污秽》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纽约时报评论》等众多媒体力荐,次年获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小说讲述了非裔美国人科尔曼?西尔克利用自己的浅肤色,隐姓埋名从黑人变成一位犹太大学教授,晚年却因一次“幽灵”事件被诬陷为种族主义者。在随之而来的被迫辞职和妻子去世之后,科尔曼与年轻女清洁工福妮雅的情人关系渐渐浮出水面。与此同时科尔曼遭到来自家人、学院和社会的诟病,最终科尔曼被流言、匿名信和跟踪者逼入绝境。本文应用创伤理论对主人公科尔曼的悲剧结局进行分析,主要探讨科尔曼所遭受种族创伤的原因,以及其在经受创伤后的症状和应对方式,进而指出罗斯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反对种族歧视、追求平等自由的美好愿望。   二、代际传递的种族创伤   作为贯穿故事始末的核心人物,科尔曼从父辈开始就有了代际传递的种族创伤体验。“代际间创伤”理论,也称“代际间幽灵论”,即指“家族中某种隐秘的创伤像幽灵般纠缠在后代身上,造成他们人格和心理的缺陷”(王晶,140)。这种承载家族隐秘的幽灵“在后代的心理空间中重复表演,形成作为创伤间接承受者的后代自我心理的分裂”。“创伤寄生在下一代的心理空间中,导致自我身份的紊乱或丧失”(陶家俊,120)。小说中科尔曼的父亲西尔克先生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他对于孩子的用词非常挑剔,“他时刻都在教授他们英语,甚至那些到他们家来的孩子,他孩子的朋友,都在英语方面接受过西尔克先生的教诲”。“父亲从不发脾气。父亲有另外的办法叫你服输。用言词。用话语。用他所谓的‘乔叟的、莎士比亚的、狄更斯的语言’,用任何人都别想从你身上夺走的英语,用西尔克先生以浑厚的嗓音说出的始终完美、清晰、满怀激情的英语道白,仿佛即使在日常对话中他也是在朗诵马克?安东尼在恺撒尸体旁发表的演说”(Roth 82)。殖民主义不仅仅表现为外在形式的政治经济殖民,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文化和心理层面。比如“黑人刻意模仿学习白人的?Z言和文化,形成受白人意识形态主宰的政治无意识”(121)。西尔克先生教育子女英语用词上的严苛要求正体现了其父辈所遭受的种族文化创伤,这种文化创伤又像幽灵般寄生于科尔曼内心深处,为其之后的心理分裂埋下隐患。   “种族创伤之根源,是白人主导的文化强制及其逆向建构的白人的黑人恐惧症。”(122)西尔克先生为科尔曼早就预想好了一切:科尔曼进入霍华德从医,在那儿遇见一个正派黑人家庭出身的浅色皮肤的女孩,生儿育女,再将他们送入霍华德。因为只有在全黑人的霍华德,科尔曼才能凭借智力和相貌上的优势进入黑人社会的最高阶层。西尔克先生想要为科尔曼挑选一位浅色皮肤的伴侣表明了白人主导的文化强制的成功,印证了白人主导的文化强制乃种族创伤之根源;他所希望的世世代代都进入霍华德大学是“白人的黑人恐惧症”的体现,也就是西尔克称之为这个国家的“恐黑症”。在殖民统治之下,白人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话语否定黑人与白人文化认同的欲望,将黑人建构成恐怖、邪恶、肮脏、野蛮等暴力形象,使整个国家都充斥着黑人恐惧症。因此,西尔克认为黑人身份无法在白人的世界里谋得生存,他的子女唯有留在全黑人的霍华德才能免受种族创伤。   在代际间创伤中,“死者并未返世,但他们生活中的未竟之事却以无意识的形态传递给后代”(Abraham, 167)。西尔克先生生前竭尽所能使自己的孩子远离种族歧视,是一面为他们“抵挡巨大美国威胁的巨大屏障”,同时他的这种对后代无意识的保护又将其所受到的种族创伤传递给了后代,科尔曼成了其父亲所遭受创伤的间接承受者。“但这并没有使得他在霍华德的生活有丝毫的改善,尤其是当他开始与他同室的孩子相比时,他都能感到自己身上存在着某种黑鬼的东西”。“他从入学第一天起就痛恨霍华德,不出一星期,就痛恨华盛顿”(94)。在进入霍华德之后,他无法以正常态度对待同学、对待生活,这种承载父亲幽灵般的创伤始终弥漫在科尔曼心间。西尔克先生为宾州铁路公司工作,却不得不在餐车里忍受侮辱和歧视,由于黑人的身份,他只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西尔克先生总是告诫家人:“每当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