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器乐文化保护继承与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中器乐文化保护继承与发展

湘中器乐文化保护继承与发展   一、湘中器乐文化源远流长      湘中包括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北部以及娄底、益阳、岳阳南部等地方,是湖南政治、经济、交通的重心所在。商、西周的乐器大铙、?n、甬钟等,大多在这一带出土。湘潭县青山桥出土的甬钟,年代应为周昭王时期。几千年来,这里的器乐文化绵延传承,可谓源远流长。   楚国时期,这里的音乐文化就很繁盛。楚庄王(公元前613―591年在位)好乐,设乐尹(乐官)17人专事乐律。关于楚音乐(乐调)的音律,宋玉答楚襄王(公元前298―263年在位)曾有“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记载。《战国策》也称,郢人作《阳春白雪》“其调引商刻羽,杂以清角流徵”。这种音调特点如今仍保留于湘中地区民间器乐之中。   秦汉时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楚歌者》记载,其乐器有琴、瑟、竽、笛等。汉代音乐袭承楚制,《旧唐书?音乐志》曾有记载:“楚调,汉《房中乐》也,故《房中乐》皆楚声也”。   魏晋时,随着道教、佛教传入湖南,宗教音乐与民间器乐相互影响。如佛教禅门“玄门日课”和“早晚课颂”,所唱的“赞子”以及佛教玄门吹奏的传统曲牌,逐渐传播于民间,星移斗转便成了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   唐代是我国歌、乐、舞艺术鼎盛时期,唐玄宗(公元712-755年在位)时,潭州(长沙)府曾有《柘枝》乐舞的演出。唐德宗(李适公元780-804年)在位时,封舜臣出使湖南,潭州牧设宴相请,宴上曾演出《麦秀两歧》。唐乐舞也参与祭祀,南岳衡山曾有留存。玄宗开元间颁布的祭祀五岳四渎的乐曲,从唐延至北宋,持续不废,这在宋人张舜民《南迁录》中有详细记载:“元丰中(公元1078-1085)至衡山谒岳祠,有乐工六十四人隶祠下,每岁立夏之日致祝,潭州通判与县官备三献,奏曲侑神初曰《苏合香》,次曰《黄帝盐》,终曰《四朵子》。三曲皆开元所降至今不废”。南宋淳熙十三年,姜夔记述说:“丙午岁(1186)留长沙,登祝融,因得词中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姜夔还明白记称这些曲调“音节闲雅,不类今曲”。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衡州上元记》载:“岁正月十五,衡州张灯合乐,宴宪若仑于庭,观者如立通都大衢,与俳优上下,不知其肆也”。南宋八年范大成《骖鸾录》中有醴陵县方响,“铁工家比屋琅然”的记载。方响,乃北周乐器,是唐宋大曲、散乐常用的击乐之一,醴陵制方响比屋琅然之盛,说明蔚然成风。可知宋时大曲,散乐在湘中影响很深,故方响诸乐器广用于民间。   元明时期,北杂剧和南戏的兴起与繁荣,对湘中民间器乐的发展影响较大,现代吹打乐中的堂牌子套曲和散曲,大多是从南北曲唱腔衍化成器乐曲牌的。吹打乐也渐以唢呐为主要乐器。唢呐初见于明正德年(即公元1506-1520年)间,王磬的《西楼乐府》有记载,王圻的《三才图会》记有其形制,“民间多用之”。   清代以来,各乐类、乐种及乐器的组合趋于定型。民间音乐活动方志记载较多。清乾隆间《清泉县志》载:“新婚日,诸姑娣姒,与偕媚宴鼓吹款饮”。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湘潭县志》载:“凡遇颁到诏书,地方官员……舆仗鼓乐,出郊接至公庭开读”。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衡山县志?风俗》称:“新年民间无事,五六人扮为采茶,男女一唱一酬,互相赠答,以长笛倚之,以胡琴、月琴应之,觉悠扬动听,不厌其聒耳也”。   此间,湖南地方小戏蓬勃发展,许多早期灯调、地花鼓曲牌,民歌小调也渐渐衍变成另一种吹打乐(即路鼓牌子),并发展成快、慢两种形态。为戏曲唱腔、身段、场景伴奏的锣鼓乐,也独立出来,发展成具有表现功能和表情意义的乐种,湘中一带锣鼓乐的套式也日趋统一。乐器配置以鼓、大锣、小锣、双钞(鸳鸯钹)组合,是湘中特色。   湘中丝竹乐极为丰富,应用非常广泛,发展到以竹笛、小青(小唢呐)主奏,配以木鱼、碰铃、云锣、鼓板、胡琴、月琴、三弦等件,长沙、湘潭、株洲、衡阳、益阳、娄底广大城乡曲牌基本相通。曲牌来源有古曲、民歌小调和江南丝竹乐曲牌,如《梅花三弄》、《傍妆台》、《小桃红》、《水龙吟》、《蚂蚁上树》、《枫树落叶》等,还有源于佛、道的器乐曲牌如《普庵咒》、《老君笛》、《步云霄》、《上天梯》等。凡民间各种庆典、法会、道场所选用的曲牌,湘中地方都基本相通。   除上述乐类乐种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享有“国乐仅存浏阳”盛名的浏阳祭祀音乐。   在湖南的祭孔仪典中,浏阳最负盛名,《浏阳县志》载:“浏阳旧无乐舞,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知县杜聘邑人邱之等教习,至今称盛”。邱之 曾以康熙时的《律吕正义》为依据,继承了《中和韶乐》并在音律、音节、乐器及演唱、演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发展,大胆以“世俗之音,乱其雅颂之音”的作法,保留宫廷原谱的骨架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