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湮没于历史尘埃中史学大家张荫麟
湮没于历史尘埃中史学大家张荫麟
偶识张荫麟,还是在书店中看到他的集子《素痴集》。第一眼其实是被集子的名称所吸引。细看之下,才知道这是一位天才的言论集。翻开那一本薄薄的《素痴集》,朴实的文字、精确犀利的言语、深邃的观点令人爱不释手。细加考察之后,才知他是一位时代骄子,可惜种种原因,却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令人扼腕叹息不已。著名史家陈寅恪尝赋“共谈学术惊河汉”之句,对张荫麟赞扬备至。
天才青年
张荫麟,自号素痴,于1905年11月生于广东东莞石龙镇。其家是官宦之家,幼年家境颇殷实,富于藏书。1923年考入清华大学,开始了他的风云时代。
1923年9月刚进入大学的张荫麟,在著名学术杂志《学衡》上发表了《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一文,质疑早已声名远扬海内外的一代大师梁启超,对梁启超考证老子在孟子之后的六条证据逐一进行批驳。文章寄到《学衡》杂志,《学衡》的编者以为是一位大学教授的作品,发表后令清华师生大为震动。以一个刚入大学的年轻后生质疑公认的大师,这种精神即在今日也不多见。尤其可贵的是,作为大师的梁启超不以为迕,反而大加赞扬,叹为天才,其大家风范可见一斑。自此,张荫麟一举成名。从此之后,张荫麟一发不可收拾,笔耕不辍,所作益多,至死方休。
在清华求学期间,张荫麟积极广泛的进行学术评论,主动介入学术界的许多讨论,发表了大量的书评与论文。这一时期经过他批评的学者有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冯友兰、苏雪林、卫聚贤、朱希祖、柳诒徵、容庚、张其昀、向达、李泰?薄⒄啪?劢、郑振铎、郭绍虞、戈公振、陆懋德、杨鸿烈、顾颉刚等等,均是一时社会贤达和名流。张荫麟的这些文章,少年气盛,用词犀利,绝不为贤者讳,但是其行文却是有理有据,实事求是。这些大师们对他的批评倒也无可奈何,虚心接纳者倒也不少,其中不少人与他后来成了挚友。在这些批评争论之中,以张荫麟对古史辨派的批评影响最大,最为有名。顾颉刚等人创立的“古史辨派”主张疑古,要辨别地看待传说等相关传世文献。张荫麟运用西方的历史认知理论指出,顾颉刚“根本方法之谬误”是误用“默证”,即“因某书或今存某时代之书无某史事之称述,遂判断某时代无此观念”,指出“默证”的方法必须在严格限定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后人对此评论道:“各批评史学方法文章以张荫麟发表为最早,所论也最为精到。”著名学者张岱年评价道:“张荫麟论史学考证方法,提出‘默证’的问题。――我认为这一论点具有极高的价值。”有趣的是,一直到张荫麟去世,古史辨派也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回应。
在清华大学求学的7年时间内,张荫麟除了参与各种学术讨论外,还在中国科技史、翻译以及文史哲各个方面有所涉猎。他研究过汉代大科学家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以及两汉的数学,历史上的奇器以及作者等等,均受到时人专家学者的好评。在翻译方面,他懂得英文和德文,是著名学者吴宓大师的学生。据张的好友贺麟回忆:“1925年,吴宓(雨僧)先生初到清华,任研究院主任,开了一班‘翻译’的课程,选习的人并不多。有时课堂上,只有荫麟、陈铨和我三人。在吴先生鼓励下,荫麟译了不少的西洋诗。他自己曾说过,他的文学兴趣是雨僧先生启发的。我尝举出诗教、礼教、理学为中国学人应有的学养,他也常以他具有诗教的陶养引为自慰。他的文章字斟句酌,条理谨严,无浮词废话,纯粹是朴素的学术文字,但又要保持一些文学风味,于组织结构上用一番文学的匠心。他常说作文章要具有‘作家的尊严’。他认为许多人随便说话,东拉西扯,写出来的文章连作家的尊严都没有。‘作家的尊严’一语,确是他作文甘苦有得之言,颇值得玩味。我想至少包括有个性、有独到处、有风格、够学术水准等意思在内。”
在吴宓的圈子中,张荫麟翻译的门类极多,涉及了诗歌、文化、教育、政治、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在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曾翻译歌德名著《浮士德》上半部。由于翻译仓促等原因,质量不是很理想。张荫麟写了一篇《评郭沫若译〈浮士德〉上部》,指出:“近余方读歌德原书,适于友人案头见郭译一册,因取以与原书校,其谬误荒唐,令人发指之处,几于无页无之。若为详尽之‘郭译浮士德上部纠谬’,吾恐篇幅直足与译本,而本副刊亦不能尽登。”这时候的郭沫若已经是国内学界一名人矣,而张荫麟不过一大学生尔。可见其水平之高,时人难以企及。
张荫麟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并先后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燕京学报》、《文史杂志》、《国闻周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40多篇,深得当时史学界称赞。据其好友贺麟回忆,第一次见到梁启超时,“梁先生异常欢喜,勉励有加,当面称赞他‘有作学者的资格’”。能得到一代大师如此赞语,极其难得。其好友谢幼伟博士在长篇的纪念文章里写道:“张君是天才,这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