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和责任守护信息传播安全.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理性和责任守护信息传播安全

用理性和责任守护信息传播安全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安全”,不仅关乎公众安全、食品安全、企业安全,还关乎社会安全。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报道不仅仰赖于媒体和记者的激情和热情,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安全”更需要媒体及记者用理性和责任来守护。这里所说的“安全”,包括新闻的真实、准确、客观、科学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等丰富内涵。      轰动并非新闻要义,真实才是生命力      2011年上半年,可谓食品安全的“多事之秋”,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等事件屡见报端。   近十年来,尤其是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食品安全事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然而,一些媒体却为追求“眼球经济”走入歧途:   2011年4月13日,一篇报道称“‘牛肉膏’能将猪肉变成牛肉”,第二天这则消息迅速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传播。最后政府部门调查的结论是:牛肉膏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所谓将猪肉变牛肉,是记者自行买回牛肉膏制作后写下的报道,而不是对餐馆的采访。   一位网友知道结果后发帖质疑:记者为了“影响力”害得公众心惊胆战。新闻不是用事实说话吗?媒体有舆论监督权,可也不能滥用这个权力啊。   2011年2月12日,中国政府网挂出农业部下发的《2011年度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通知》,其中除要求检测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外,还将皮革水解蛋白列为检测项目之一。这一通知被个别媒体解读成“皮革奶粉‘死灰复燃’”,消息一出,迅即成为各大网站头条。   此后,农业部、质检总局先后辟谣:这件事是媒体误报。自2009年3月在浙江发现“皮革奶”并依法严肃处理后,国内没有再检测到“皮革奶”。   列入安全检测项目只是为了加强监管、防范“皮革奶”的出现。这本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却被媒体报道成了负面消息,导致公众“虚惊一场”。   两年前,媒体在没有核实和检查的情况下,将含乳饮料国家标准中苯甲酸的限量值0.037g/千克误为0.03毫克/千克,并得出中国“有些乳制品苯甲酸含量相当于国标的3600多倍,说明有可能是人为添加”的错误结论,造成食品安全信息的误报。   近年来,不实食品安全报道时有出现,这些报道在把企业推入困境的同时,也让公众生活在惶惶不安中,甚至影响到国家形象。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舆论监督有自身利益驱动。内容为王――报道轰动性事件,提高媒体影响力,从而增加发行量、提高点击率,这是所有媒体的追求。然而“轰动”本身不是新闻最根本的要义,真实才是新闻生命力,了解事实真相是形成舆论的前提。真实的新闻,是“内容为王”的更深层含义。   食品安全牵涉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读者对相关报道真实性尤为关注在乎,而不会像看娱乐新闻那样一笑了之。对媒体而言,通过食品安全方面的“爆料”进行“营销”,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会损害媒体赖以生存的公信力。记者因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而报道失实的新闻,违背了记者职业的基本道德和功能,记者是事实、历史的记录者,而不是“制造者”。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说,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然而,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不实报道,却让公众无所适从。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曾坦言,“有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的确让人心惊肉跳。”这样的效果背离了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初衷。      需要批判质疑,更需要理性科学      敌敌畏火腿、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假葡萄酒……引爆这一个个在食品行业存在已久的定时炸弹的,几乎都是媒体。在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媒体发挥了强大的“守望哨”效用。有关政府部门也表示,媒体报道成为他们重要的线索来源。   但这些报道有一共同点,都经过深入调查和科学分析。然而现在的食品安全报道方面,却存在着“一味喊打”的趋势,情绪化倾向明显,缺少理性和科学精神。   2010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的文章《反式脂肪酸是营养问题》。文中指出,“为什么大部分国家并没有严格禁止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呢?这是因为反式脂肪酸是一个典型的营养问题,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只是建议“尽量控制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最大摄取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   同一天则另有媒体以《反式脂肪酸当真吃了没病?一些营养专家为你指点迷津》为题报道称:“吃反式脂肪就是吃塑料和蜡烛。”查看这篇报道会发现,文中对这一观点并没有进一步阐释,也没有任何数据作为支撑。采访的对象是“在各大电视台频频露脸的某知名营养专家”。   2008年10月卫生部等五部门公布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的临时管理限量值,遭到不少媒体的质疑和批判,一些网络媒体更是以“三聚氰胺在乳品中合法化”“允许添加三聚氰胺”等说法对此事予以报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