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之疑国民性检讨再检讨
鲁迅之疑国民性检讨再检讨
“中国问题现在已变得远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部问题了,可以说,它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而且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未来的20世纪,它将是一个比现在更为紧迫的问题。”
1892年,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为他的《中国人的特性》在英美再版写这个绪论时,尽管已经预设了长远的100年,还是没料到预想的还不够远。100年后的又一个90年代里,像是返老还童,这本书至少有4个版本在中国出版,英文版至少在2002年又一次再版。新一轮对“中国问题”的检讨被重新启动,当然不是来自于这么一本很不严谨的随笔集。就像“五四”前后的国民性讨论由自省到反省,转而批判,继而“自蔑”,终是有一个现实处境和一种理想来打底的。
于我而言,这种检讨从有所共鸣的那一刻,就伴随着几近自我否定的刺痛。百年更变,悠悠岁月,当年时贤们的理想与今日的理想有哪些区别?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处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或者感受自我否定的刺痛或者沦为阿Q的纠结之间,是否有一条自我和解并与世界和解的道理?正是在这种纠结中读到的鲁迅,便有异于之前读到的教科书导读了。从鲁迅去世前的“一个也不宽恕”,回溯到他从文之初的《破恶声论》、《文化偏至论》,鲁迅的斗士形象方显示出另一种面貌,其间30年横眉冷对劣质的“国民性”,竟迂回错综地起自那样一种对自我和解的期望。
多少事,从来急
鲁迅的年代,那是一个世界格局重组的年代,与今日的世界竟有某种相似。鲁迅的年代,有科学派,有启蒙派,有国粹派,有革命派,有民族主义,有世界主义,有无政府主义,有蝴蝶鸳鸯,有费厄泼赖,众声争鸣,可是鲁迅为什么说,“故纵唱者万千,和者亿兆,亦绝不足破人界之荒凉”,他的理由是,“若其靡然合趣,万喙同鸣,鸣又不揆诸心”。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由此开始,这也是鲁迅不同于新文化运动同倡者胡适、陈独秀的出发点。胡适和陈独秀的新文化都指向某个制度设想,鲁迅在众声争鸣中却坚持回避具体的制度设想。
“不揆诸心”是一个提示。陈独秀在开启新文化运动时解释说:吾人倘以为中国之法,孔子之道,足以组织吾之国家,支配吾之社会,使适于今日竞争世界之生存,那就不用变法维新,流血革命,免得劳神费力。陈独秀的这番讲解不只是针对保守力量的,他实是道出了在现代世界中的中国处境。对于中国,关于现代的观念是由竞争概念被启发的,从开办洋务、维新变法到革命思潮,都是在选择新的方式来组织被国际竞争冲散的中国社会,使之适应现代生活。因此相关的言论和设计都带有仓促的策略性质,所根据的理论和现实资源,必定带有过于强烈的外源性,此情势中,揆诸心,难。
甲午战败后,严复编《天演论》引入社会达尔文主义,推崇优胜劣汰的新价值观,其心可鉴,其意也切,再也没理由从本民族的气质中去发现价值。作为《原强》动力和衡量种族优劣的“民力、民智、民德”几项指标中,“尚力思潮”一时骤起,梁启超、鲁迅都曾有文推荐斯巴达精神,其首举就是严复从进化论演绎出的“鼓民力”之说,在急于适应和满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需求中,中国过去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国民性格都成了民族生存的障碍。在严复的时论中,国民性改造的愿望就迅速清晰起来,虽然他还没有使用这个词语。
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方案大致是从“兴民权”开始,《西学书目表后序》中,梁启超梳理的因果线索是,“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原”。所以,“今日策中国者,必日兴民权”。要通过变法,抑君权,伸民权,使人人有自主之权,“何谓自主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矣。……权也者,兼事与利言之也”。无奈,变法未成。1900年,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把“兴民权”的方案向后退了一步,他寻根摸脉的语气和结论都是开创性的: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开民智一说,在梁启超,是一项回炉再造旧话。戊戌之前,梁启超曾赴湖南,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随即启发了湖南学堂林立,这是他倡导的遍设学堂以“开民智”的实践,而广兴学会是以“开绅智”,“课吏馆”则是为了“开官智”。在重说开民智的同时,他又时而转回兴民权,“不与民权,民智乌可得开”。循着他的言论,我看到了那个因是果、果是因的踌躇,纠缠不解的困境。
1902年梁启超开办《新民丛报》,从这个半月刊的刊名,大约可猜测梁启超还是把国民性改造视为“第一急务”了。“……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主旨而写作的《新民说》,从《新民丛报》创刊号开始连载。与新民形象相呼应的,是对西方现代观念广泛的引介和诠释,在1902年10月《干涉与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