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青年观嬗变及其对两地书创作影响.docVIP

鲁迅青年观嬗变及其对两地书创作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青年观嬗变及其对两地书创作影响

鲁迅青年观嬗变及其对两地书创作影响   摘 要: 鲁迅一贯无私地爱护和帮助青年,勤于奖掖,甘于牺牲,但其1926年至1927年致许广平的原信中,却有大量对青年进行批判和贬斥的语句。这些语句在写进《两地书》时几乎都被扩增和强化,其批评的程度加剧,披露的细节更多,谴责的语气变强。此种变化一方面是鲁迅“进化论”观念的“瓦解”而非“轰毁”,因为鲁迅写原信时并没有对青年“无条件地敬畏”,创作《两地书》时更是不再秉持“幼者本位”的思想,不再坚信“青年必胜于老年”,他对青年群体是辩证分析、区别对待的;另一方面是鲁迅于20世纪30年代初笃信“梯子之论”,以被踩踏、被利用、被抛弃的梯子自比,对青年群体逐渐抱有私心重、城府深的负面印象,这种青年观念使他在《两地书》创作中论及青年时心存芥蒂,因此言辞激烈。   中图分类号: I210.7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8)03-0098-08   关键词: 鲁迅;青年观;进化论;“轰毁”;许广平;“梯子之论”;《两地书》;书信体文学   鲁迅一贯坚持和发扬“五四精神”,不断地以文学创作、学术著述以及社会批评等进行思想启蒙和政治救亡的活动,并在文化领域焦点问题的论辩与交锋中,通过“学习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掌握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纠正自己曾经只信进化论和个性主义的偏颇”〔1〕。那么,鲁迅在1932年至1933年是否还信仰进化论,《两地书》的成书过程是否以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为解析上述问题,本文简要阐述鲁迅在《两地书》出版前后的青年观,并探讨其青年观嬗变对《两地书》创作的实质性影响。   一、鲁迅进化论思想的嬗变实为“瓦解”而非“轰毁”   一般认为,1927年4月,鲁迅的进化论思想就已经“轰毁”,鲁迅不再是进化论的信徒。在《三闲集?序言》里,鲁迅认为:   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2〕   鲁迅否定自己“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进化论思想,是缘于他亲眼目睹身处对立阵营的青年“助官捕人”以及“投书告密”的实情。在这场“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实行残酷的反革命大屠杀,反动军队搜查和封闭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广州办事处、省港罢工委员会等革命群众团体,强行解除了罢工工人纠察队武装,并缴去黄埔军校学生五百多人的枪械。其后,国民党反动派继续进行大捕杀,据统计,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中,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有两千一百多人。残酷的屠杀使鲁迅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按照“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思想逻辑,鲁迅在1927年9月之前还“时时有一种乐观”,认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只要这种“杀戮青年”的老人逐渐死亡,那么“中国总可比较地有生气”,但是“四?一五”反革命政变让鲁迅洞悉“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3〕。残酷的事实彻底否定了鲁迅“青年必胜于老人”的观念,进化论思想对他的决定性影响就此终结。   实际上,鲁迅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学说,能够保持思辨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他既“着眼于人的思想启蒙、精神改造,从西方学说中寻求新思想”,又能够“结合中国的国情,经过自己的分析、消化和改造,化为自己的思想”〔4〕。可见对于进化论思想的接受和运用,鲁迅并非全盘照搬西方,而是存在一个分析、比照以及校验、取舍的过程,绝非僵化的固守或非理性的盲从。我们承认鲁迅在1927年对自己曾信仰的进化论的部分进行了否定,但不认为这种转变是毫无前因的“轰毁”。首先,从1927年以后的思想发展来看,鲁迅并未根本上否定进化论。在《三闲集》序言中,鲁迅声称普列汉诺夫所著的《艺术论》最终“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2〕。鲁迅不再“只信进化论”,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完全“不信进化论”,因此也就无所?^进化论在鲁迅精神世界中“轰毁”。早在1861年1月,马克思研读了《物种起源》一书,在写给斐迪南?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的信中,他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依据”〔5〕。可见,进化论“非常有意义”,虽有一定的理论缺陷,但不失为一种系统性的演化学说,自有其非凡价值,鲁迅最佳的选择是用更加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进化论,以其服务于现实的社会斗争。事实上鲁迅也正是这样做的。1927年底,在批判梁实秋提倡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时,鲁迅就利用了人类从猿进化到人的事实,充分地揭露了“人性永久不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