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计划与产生业政策法律制度.ppt

第十六章计划与产生业政策法律制度.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六章计划与产生业政策法律制度

第十六章 计划与产业政策法律制度 ;第一节 计划法律制度 一、计划与计划法概述 (一)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1、计划 所谓计划,是指特定主体对未来的行动和工作所作的安排和部署。计划法中的计划,专指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即国家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安排和部署。;2、计划的特征 (1)自觉性。相对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计划调节具有自觉性,能够有目的地预先规划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事务,从而避免或部分避免、消除各部分消除市场失灵的不利后果。 (2)宏观性。计划是国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和全局制定的。 (3)客观性。从计划是人类自觉活动来看是主观性的,但从计划的内容来看,它又是客观的。因为计划的内容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二)计划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1、概念 狭义的计划法仅指规定国家计划编制和实施的原则、程序和基本做法等内容的法律规范(程序法)。 广义的计划法则泛指体现国家计划内容、保障各项计划任务及其指标实现的各种法律规范(程序法+实体法)。 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计划内容是否为计划法的构成部分。;2、调整对象:计划关系 狭义的计划关系,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等在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督检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具体包括计划编制、审批关系;计划执行关系;计划调整关系;计划监督关系等。 广义的计划关系,是指此狭义计划关系外,还包括一些包含计划内容的社会关系,如宏观经济协调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经济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关系等。;二、计划法的基本内容 (一)计划实体法 1、计划管理体制:又称计划体制,是指确立计划主体的法律地位以及在不同主体之间配置计划职责权限的法律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决策体系、综合平衡制度、各计划主体的计划管理权限和责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计划管理的形式、实现计划的调节手段等。 我国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计划体制。具体为三级管理计划体制:中央计划管理由国务院负责;地方计划管理,分别由省和市县同级政府管理;基层计划管理,分别由各个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负责管理。 国务院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国务院各部委避以及各地方政府设立的计划职能部门。;2、计划体系: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计划依据其互相衔接、协调的内在联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国以5年计划为主要形式,简化年度计划,制定长远规划;同时编制行业规划、地区规划、国土规划等规则,建立起长、另、短期计划与专项计划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3、产业结构计划:是指根据产业结构的现实状况,结合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通过多种宏观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计划,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具体化和计划化。;4、经济增长计划:是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旨在实现物价基本稳定和经济适度增长的具体计划。经济增长既非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而是由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所决定。但适度增长至少包括:(1)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合理化;(3)保证最大的国民经济效率,防止高投入低产出的高增长;(4)保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和稳定发展。;5、计划的效力:是指计划的约束力。我国计划体系中,按照法律效力的不同,体现计划任务和目标的计划指标可分为指令性计划指标和指导性计划指标。 指令性计划指标是由国家行政权力保证实施的计划指标。目前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仅限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活动和极少数重要产品或领域。 指导性计划指标是国家或主管部门下达的指导经济发展方向而不必强制执行的参考性指标。一般只下达到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这类计划指标,对部门与地方政府具有约束力,而对市场主体只具有指导性。指导性计划指标适用于大量一般的经济活动,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适用范围。 ;(二)计划程序法 1、计划的制定 (1)计划编制:程序大约为以下几个,即掌握信息、进行综合预测、进行综合平衡、进行计划决策。 (2)计划的审批下下达:计划依法编制以后,要依法经过审批并按时逐级下达。全国性计划由全国人大审批;地方计划由地方同级人大审批。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行业计划或专项计划,分别由国务院和同级政府审批。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审批计划。不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审批的计划无效。;2、计划的执行和调整:计划经法定程序审批并下达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各有关执行单位必须按照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不同要求,切实组织实施。对指令性计划指标,任何执行单位或个人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更改和调整,或拒绝执行。 根据法律规定,具有

文档评论(0)

181****7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