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油田寺崾岘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研究.docx

志丹油田寺崾岘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志丹油田寺崾岘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研究 摘 要:基于岩心观察及测试资料,研究了寺崾岘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研究表明,区内长6层岩性以长石为主,填隙物以方解石、伊利石、绿泥石、泥铁质为主,总体属于矿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砂岩储层。储层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次为长石溶孔,属溶孔-粒间孔型储层。孔隙度平均值9.7%,渗透率平均值0.37×10-3μm2,以特低孔-超低渗为主。成岩作用强烈,主要的成岩作用有早期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自生矿物充填胶结作用、晚期溶蚀作用等。各小层孔隙度平面非均质性较弱,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较强。 关键词:寺崾岘区;志丹油田;鄂尔多斯盆地;长6;储层特征 1区域概况 志丹油田寺崾岘区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带中部。伊陕斜坡为盆地主体,为西倾平缓单斜,倾角一般不足l°[1,2]。区内主要含油层位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可进一步细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亚组,其中,长61和长62含油性最好。寺崾岘区的构造相对简单,仅局部发育由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鼻状构造,对油气聚集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3]。油气分布主要受岩性和物性的控制,油藏类型总体为岩性油气藏,配以局部构造辅助,驱动方式为弹性―溶解气驱。 2 岩石学特征 岩心观察及室内岩石薄片鉴定结果表明,长6储层粒径一般0.08mm~0.25mm。砂岩成份以长石为主(38%~65%),石英次之(13%~28.0%),岩屑含量5%~25%。岩性致密,风化程度弱到中等,颗粒分选较好,磨圆度以次棱为主,胶结类型有孔隙型、薄膜型、次生加大型等,以孔隙型为主。填隙物以方解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还含有少量的菱铁矿、硅质、沥青质,总体属于矿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砂岩储层。 图1 志丹油田寺崾岘地区延长组长6砂岩组份三角图 图2 志丹油田寺崾岘区延长组长6填隙物成分直方图 3 物性特征 根据志丹油田寺崾岘区10口井248块岩心样品物性分析结果,区内长6油层组储层孔隙度2.6%~17.1%,平均值9.7%,渗透率0.03~3.15×10-3μm2,平均值0.37×10-3μm2,有效厚度下限以上平均孔隙度10.19%,平均渗透率0.43×10-3μm2,综合评价以特低孔-超低渗为主。 4 成岩作用特征 4.1 压实及压溶作用 研究区长6砂岩经历比较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是引起储层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的机械压实作用使碎屑颗粒发生转动、重排、呈定向排列。云母及泥质等塑性岩屑被挤压发生变形,而刚性岩屑颗粒有时发生挤压变形或破裂,形成线接触或凹凸状接触及缝合线接触。压实作用的后期,进一步转化为晚期化学压溶作用为主,表现为颗粒接触处发生溶蚀现象,颗粒间由原先点、线接触→凹凸接触、甚至少量缝合线接触,同时石英及长石出现次生加大现象。压实、压溶作用对原生孔隙破坏性较强,使原始孔隙大量丧失,而残余很少量原生孔隙。 4.2 胶结充填作用 本区长6砂岩中主要胶结物类型为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水云母及膏石等。 粘土矿物:早期的绿泥石薄膜现象极为普遍,对长6砂岩储层具有双重作用;伊利石以不规则片状、弯曲状及丝缕状披盖在颗粒表面或填充于孔缝中,在残留粒间缝中可见伊利石搭桥现象;粘土混层胶结物含量甚少,但可见到蜂窝状绿蒙混层及片状、蜂巢结构伊蒙混层。这些粘土混层多充填于粒间孔隙中,或与自生矿物相并存。 碳酸盐胶结物:具有明显的多期次形成特征。早成岩期方解石、白云石胶结物为孔隙式胶结,附着在碎屑颗粒表面而生长,造成储层中部分原生粒间孔隙被封闭或半封闭,同时后期溶蚀作用比较弱,形成了难以改造的致密砂岩储层。晚成岩期连生结构的方解石、白云石等胶结物充填于次生溶蚀孔隙中,形成于深埋藏环境。 4.3 硅质胶结作用 硅质胶结作用改变了储层的孔隙结构,使储层的喉道变成片状或弯片状喉道,严重减弱流体的渗流能力,使储层渗透性变差。而自生石英胶结物占据孔隙空间,减小了面孔率,也降低了孔隙度。 4.4 溶蚀作用 本区长6油层组砂岩储层的溶蚀作用是形成次生孔隙的关键原因,对改善砂岩储层的储集性能起到了积极作用,属于建设性成岩作用。本区长6砂岩以长石溶蚀为主,次生孔隙(溶蚀孔隙)主要表现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长石、岩屑沿其解理缝、微裂缝及颗粒边缘被溶蚀形成溶蚀粒间孔;局部层段的长石颗粒等受溶蚀强烈,形成铸模孔。溶孔直径从数微米至数十微米,使得孔隙喉道的发育及孔喉间的连通性得到改善。 5 孔隙结构特征 借鉴邻区双河区铸体薄片分析,长6油层组储层发育的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粒间孔、溶蚀孔(粒间溶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晶间孔、微裂隙等。 粒间孔隙发育于颗粒碎屑之间,是本区重要的空隙类型。由于较强的成岩作用,原生粒间孔隙往往受成岩作用改造,成为缩小的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隙是区内另一重要孔隙类型,次生溶蚀孔隙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