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意发想与手作社群研究动机社群目标-教师专业发展
創意發想與手作
王勝宗 洪雪華 呂文雅 許瓊文
一 、社群研究動機:
凡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而無感,食不知味,行動時身體無知無覺,
呼吸時香臭不分,說話且不經大腦」。 -達文西
這是五百年前達文西的感嘆,反觀現代人在五種感官的感受力上比照過去更
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遺憾 ,五官知覺不敏銳,為人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也難以發展。
Glen Doman 認為「所有孩子生來都擁有達文西的潛力,是我們奪走了他們的天
才。」一朵百香果的花瓣、花蕊是這樣的與眾不同,以自身獨特的姿態存在。在
我們讚嘆造物者的創造力,欣賞昆蟲鳥獸乃至花朵小草徹底發揮他們個別的創造
力,為自身打造成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造型的同時,也要回想身為萬物之靈的人
類,我們的創造力到哪裡去了?試
想,教學者或成年人若無法用五種
感官享受生活中的多姿色彩,又如
何引導學生發現生命中的奇蹟 ,進
而發揮創造力呢?畢卡索曾說過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真正能畫畫,
那就是小孩子。」小孩子完全不受
限的心靈的確能創造出許多令人經
驗的作品。
因為創造力原本就存在每個個體之中,理當不是「教」出來的,因此如何「激
發」創造力才是我們要進行的課題。本社群即以開發師長的感官知覺與提升其創
造力為要,帶領社群夥伴觀察與思考 ,再與教學結合,期望看到每個人獨特的創
造力。
二 、社群目標
本社群目標如下:
(一) 激發個人潛在的創造力
(二) 創造屬於自己個人特質的物品,呈現個人特質
(三) 能夠不假思索,憑直覺創作。
103
(四) 俯拾都是創作材料,放心大膽做各種材料上的嘗試。
(五) 討論如何激發出學生的創造力 。
(六) 討論如何引導學生創作,使其作品具備獨特性、變通性、流暢性。
三 、社群研究歷程或教學實踐歷程
(一)發現問題
擔任美勞科任之初,遇到兩個較棘手的問題。一是自身美勞科教學上專業素
養上的問題,如何恰到好處的引導是需要時間琢磨的課題也是難題。二是發現應
該是創作上最不受限的小學生,畫面上的人物卻直接取自於卡通、電動人物,失
去原創性 ;再者皮膚用皮膚色、樹幹用褐色、樹葉用綠色,太陽掛在角落、五個
花瓣的花朵…發現多數的學生都這樣做。另外也發現,學生容易被材料所限制,
圖侷限在圖畫紙的範圍內,無法放心大膽的盡情揮灑。歸納其問題成因大致有三:
1. 缺乏五官知覺的刺激
世代交替,時代變遷,學生生長環境與過去截然不同,成長過程中接觸電腦、
電視、卡漫人物多於自然界中的風雨雷電、花草樹木、昆蟲鳥獸,視覺刺激與觸
覺嗅覺的體驗不足。
2. 塑膠製品充斥生活
工業社會之下工廠量產的家用廉價塑膠器皿取得容易,充斥於生活週遭。以
致一般人認為對一些生活用品有根生蒂固的形象 (如盤子是正圓形的),也因此
人們容易失去創造力,一時很難從既定的認知當中產生新的想法 。
3. 成果取向的美術教育
台灣成果取向的美術教育盤旋在敎與不敎之間,為師者 或家長的指導或指導
不當也可能限制其發展。一件作品的好壞常以畫得像不像為標準,孩子也因為怕
畫錯,創造力在這樣的過程中也許就悄悄隱藏起來。
(二)尋找策略
1. 挖掘孩子的創造力
我們的五種感官主宰了我們的靈魂,開放感官才能重新發現生活中的感動和
驚奇。但創造力無法給,而是得從我們的內在點燃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