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 黄丽萍主编.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一章  穴位敷贴疗法 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来 源 穴位敷贴疗法起源很早,帛书 《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芥 子捣敷头顶部使局部红赤发泡 以治蚖蛟 的方法 。 《灵枢 经 筋》篇 中也有关于马膏、白酒和桂外敷治“口僻 ”的记载 。李时 珍 《本草纲 目》 曾提到磁石末调面敷于胸上可治“大肠脱肛 ”; 吴茱萸贴足心治 “咽喉口舌生疮 ”等。民间亦有暖脐膏贴脐温 中止泄泻,用毛茛叶捣饼敷贴外关治黄疸,用吴萸粉醋调敷两 足心治失眠等等 。清代 中草药外治专家吴师机大力推崇和发 展了这一外治法,所著 《理瀹骈文》可以说是集中草药外治之 大成 的专书 。他在 该书 中写道:“外治之理 ,即 内治之理;外治 之药 ,亦 即 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可谓肯綮之 论 。 吴师机在 《理瀹骈文》中对膏药贴敷穴位 的作用机理用 “截 ”、“拔 ”二字加 以概括:“凡病所集 聚之处 ,拔之 则病 自出, 无深入 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 自断,无妄行传变 之虞 ”。徐大椿在 《医学源流论 》中说:“外治法 ,用膏贴之 ,闭 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在皮肤筋骨之 第 2 页 间,或提而 出之,或攻而散之 ,较服药尤捷 ”。古人所提出的 “拔 ”、“截 ”、“提 ”、“攻 ”,说 明 了膏 药 的治病 特 色 ,不仅 在 外 治 方 面 有 消 肿、拔 毒、止 痛、生 肌 、收 口等 治 疗 作 用 。同 时 ,通 过 穴位 外贴还 能起 到祛风散 寒、调 和气血、消痰 痞、壮 筋骨、通经 络、祛风湿等全身治疗作用。 第二节    中医学对穴位敷贴疗法 作用机理 的认识 人体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 ,穴位敷贴疗法正是在这种整体 观念 的理论指导下 ,通过穴位 的刺激作用和特定部位 的药物 吸收作用来达到治病 目的的。 一、穴位刺激作用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表里、上下 的一个独特系统,外与皮肤肌腠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接,通 过腧穴将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 内外 ,运行气血 ,营养全 身 。《灵枢 经脉 》篇 曰:“经脉者 ,所 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 实 ,不可 不通 。”可 见经 络 的重 要性 。在 临床 上 ,通过刺 激穴位 可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 。穴位敷贴疗法就是通过药物贴敷于 穴位,对局部产生一定的刺激 ,可通过经络将这一刺激信息传 入 内脏或至病所 ,发挥调节或治疗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 的 目的 。 二 、药物 的吸收作用 不同药物各有 自己的属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或作用 归经等。穴位敷贴疗法正是根据药物的这些属性,辨证用药, 使 之在 病体 的相 应穴位进 行 吸 收 ,发挥其 药理作用 。正 如 第 3 页 吴师机所 云:“外治之理 即 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即 内治之药,所 异者法耳 !医理药理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穴位敷贴疗法 作用机理的研究 一 、穴位敷贴疗法 的整体作用及其机理 整体作用是指在某一特殊部位 即穴位施 以贴敷外治,通 过药物 的吸收或局部刺激所 引起 的整体药理效应或全身调节 作用 。因此 ,它又分为穴位敷贴疗法 的直接作用和 间接作用 两种 。 (一)穴位敷贴疗法的直接作用 中医学认为,直接作用是指药物透过皮肤、孔窍、腧穴等 部位直接吸收,进入血络经脉,输布全身,以发挥其药理作用 而言。用现代 医学解释 ,即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过程有三 个步骤,一是释放,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扩散到皮肤或粘 膜上,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二是穿透,指药物透过表皮进入 内皮,起到敷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