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经济学 张帆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概念命题篇 资源是稀缺的 据媒体报道,南方某省在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时,为了节省 多万元 的投资,不顾村 民的反对,把一棵树龄有 年的 樟树王设计在了线路下。虽然村民多次向上级相关部 门反映申 诉,林业和文物部门也作出了古树需要保护的决定,但当地公 路建设部 门仍然把路按原计划修到了古树前,要把这大樟树砍 掉。村民依法进行阻挡要求公路改线。这时若改线所造成的损 失将达 多万元,若架桥越过古树则需 万元 。一方面村 民和国家的林业部门要求保护稀缺珍贵的古树,一方面要节省 同样是稀缺的资金来搞建设。这无疑是一个两难选择而又必须 作出选择的局面。而最终作出什么样的抉择那就要看是对古树 价值(稀缺性 )评价 的高 ,还是对那几千万元投 资评价 的高 。其 实大到这样的问题,小到 口渴时用仅有的一元钱是买一杯茶水 还是买一只雪糕,都有一个作出选择的问题。 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 限的生产 资源(土地、劳动、设备、技术知识 )来生产各种商 品或 劳务,并分配这些物品或劳务以供人们消费的科学。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是:资源是稀缺的。认识到资源是 稀缺的,对 国人是近些年的事。因为我们的几代人所受的教育 是这样 的:我们 的国家地大物博,地球上 的资源是取之不尽 ,用 之不竭的。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财富会充分地涌流,那时的分 配原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 需,人们要什么 ,就有什 么 。在这样 的 假设下,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经济建设也就长期走了一 条不计成本的粗放型道路。 “用较少 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 的成果 ”,这是 《现代汉 语词典》为“经济 ”一词下 的定义 。“经济 ”是个投入产 出概念 。现 实生活中,人们在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总是在头脑中先算上一 笔投入产出帐,想想怎样做才经济合算 。之所 以这样做 ,一个最 主要的原因就是每个人、每个经济组织 以至每个国家,所能拥有 和支配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资源的稀缺性,不仅体现在有形的物质资源上,更体现在时 间、知识等无形 资源上 。此 点道理 ,我们 的先人是这样概括 的:一 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至于知识的稀缺与紧俏,则更 有名言为证: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 富。现在不是很流行“知 识经济 ”一词么 ?为在知识经济 的世纪里争得一席之地 ,各 国、各 地 区都在用尽解数争夺知识 的拥有者 人才,足见知识的稀 缺性和其价值所在 。 因为资源是那样 的稀缺和珍贵 ,所 以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 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人之间进行分配,便成了一 门学 问,经济学就是这样的学 问。如果资源是无限的,能够无限 量地生产每一种物 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随心所欲地得到他所 需要的任何东西,那就不存在任何经济 问题,经济学也就无从产 生 了。 无利不起早 人是有理性的,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经济学 中的所 谓理性,就是指一个正常的人,他在面对选择时,总是趋利避害, 追逐利益 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一个理性的人 ,是个 自私 自利 的 人。利害得失是人们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价值准则。对此,《史记货 殖列传》 曾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逐利 性即人 的理性,他支配着人们 的行为,小利小干,大利大干,无利 不干 。有如俗话所 言:无利不起早 。 撇开道德的评判,人是理性的这一经济学假设是有着方法 论意义的。他可 以使我们 明了:为什么一个企业 的经营要 以利润 最大化为 目标;投资者为什么要求 回报最大化;个人择业时为什 么寻找报酬最大化的职业;经济利益为什么会左右一个 国家的 外交取向。等等。 人是理性 的这一假设,是经济学成立 的前提,否则,对人们 正常经济行为的分析便无从谈起,也就不会有这 门儿选择的科 学 了。 经济学认为 ,人们对利益 的追求是社会进步和发展 的动 力。人们在对各 自利益的主观追求中,客观上实现着社会 的共 同 利益 。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也就是这个道理 。当每 个人 的人生价值实现最大化时,社会 的效用也就达到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