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 吆喝》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行文思路,感受京城特色民风民俗。
2.品味语言,体会吆喝的独特魅力。?
3.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思路,感受特色民俗文化;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吆喝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说起老北京,大家一定会想到高高的前门、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作者怀念的则是那回荡在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各种吆喝声。
今天,让我们跟随萧乾的脚步,走进京城胡同,去听一听吆喝声,品一品北京味儿吧!(板书课题)
二、预习与交流
1.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作家、翻译家、资深记者。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国最早在西欧战场的战地记者。作品有《红毛长谈》《篱下集》等,散文集《北京城杂忆》,杂文《抗老哲学》,译著《好兵帅克》《培尔·金特》《尤利西斯》等。
2.检测字词。
招徕(lái) 铁铉(xuàn) 饽饽(bō)
囿于(yòu) 隔阂(hé) 小钹(bó)
秫秸(shú jie) 馄饨(hún tun) 雪花酪(lào)
3.根据意思猜词语。
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隔阂)
聪明;灵活。 (伶俐)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对。(随机应变)
形容说话油滑。 (油嘴滑舌)
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1.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哪些吆喝声?重点写什么?
2.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四、欣赏吆喝——声乐艺术
1.一赏吆喝词儿
“小玩艺儿赛活的。”(夸张)
“喝了蜜的大柿子。”(拟人)
“葫芦儿——冰塔儿。”(比喻)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告诉制作过程)
“萝卜赛过梨”(借甲物形容乙物)
“就剩两挂啦”(具有戏剧性)
2.二赏吆喝声儿(播放音频)
(1)运用唱腔
(2)音色音高的变化
(3)合辙押韵
3.学生模仿秀
4.欣赏大师表演(播放相声《卖布头》)
五、体会作者情感
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细细品味。
1.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2.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
3.可见这种带戏剧性艺术并没失传。
六、课堂小结
本文用平易而幽默的语言,介绍了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民俗文化的喜爱和眷念之情。
七、传承吆喝
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将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保护和传承下去。
我们古都洛阳,也有许多民俗文化,你知道吗?
明确:洛阳唐三彩、洛阳剪纸、洛阳水席……
八、布置作业
1.搜集生活中的吆喝。
2.搜集整理资料,介绍洛阳的一种民俗文化,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不绝于耳口头广告
不绝于耳
口头广告
18吆喝 喜爱、怀念
声乐艺术魅力无穷 萧乾
声乐艺术
魅力无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