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保密培训课件精选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商业秘密泄密途径和原因 计算机泄密主要途径: 1、网络泄密 台湾间谍入侵数百个大陆机密网络 特别针对大陆的简体中文系统,制作特殊的木马病毒,而且根本不能被常规的杀毒软件发现; 使该计算机成为肉机; 通过优盘的混用窃密 1、木马:占78% 2、后门类:占10% 3、广告类:4% 4、蠕虫类:6% 5、恶意代码:2% 中国台湾:65%;美国:8%;中国香港:5%;韩国:3%;越南:2%;印度:2%; 日本:1%;马来西亚:1%;德国:1%;加拿大:1%; 其他:1% 喜欢用网址收藏作主页的请注意,网址收藏网站“1616”设计界面很好,但他的后缀是“TW”,就是台湾的,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四、商业秘密泄密途径和原因 ● 计算机泄密主要途径: 2、介质泄密:如硬盘、U盘、光盘等。 四、商业秘密泄密途径和原因 ● 计算机泄密主要途径: 3、无线泄密: 无线鼠标 无线键盘 无线网卡 无线交换机 红外、蓝牙 四、商业秘密泄密途径和原因 ● 计算机泄密主要途径: 4、电磁泄漏泄密 四、商业秘密泄密途径和原因 ●计算机泄密的原因: 1、人为窃取秘密--金钱的诱惑 航空集团某研究所王某:承担秘密课题;私自签订合同;窃取秘密资料;刑事责任;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四、商业秘密泄密途径和原因 ●计算机泄密的原因: 2、关键网络技术及软件受制于人:漏洞与后门 中央处理器芯片; 操作系统; 数据库及应用软件; 重要的网络设备 网络协议 微软每年发布200多个补丁,其实这些都是漏洞 中央处理器(CPU)芯片-- 80%以上采用 Intel 操作系统(OS)--90%以上采用Windows 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大量采用Oracle等 重要的网络设备--大量采用Cisco等 网络协议--均采用国外定制的 微软每年发布200多个补丁,其实这些都是漏洞。 2008年10月20日微软发布“黑屏”计划,说明“微软想控制你的计算机是很容易的”。 计算机核心硬件、软件都掌握在美国等科技强国手中,我们只是别人的肉鸡。 为了防止别人控制自己,我们只能加强自我防护:设置开机密码和上网密码、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并及时升级。家庭秘密存入电脑;企业实施内外网物理隔离等。 法律法规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 《刑法》的保护--第219条 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 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竞争对手或工业间谍窃密,包括通信、谈话截取或窃听、收集或盗取文件资料废旧电脑磁盘、办公废纸、工业垃圾等载体。 五、保密商业秘密的措施 法律法规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 行政法的保护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对侵犯商业秘密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除责令停止侵权行为外,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侵权物品可以作出如下处理: (1)责令并监督侵权人将载有商业秘密的图纸、软件及其他资料偿还权利人; (2)监督侵权人销毁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生产的、流入社会将会造成商业秘密公开的产品,但权利人同意收购、销售等其他处理方式的除外。 五、保密商业秘密的措施 法律法规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 《合同法》的保护--第43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五、保密商业秘密的措施 法律法规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 《劳动法》的保护--第22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 《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1996年10月31日)第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有关事项时,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或该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时间内(不超过6个月)调整其工作岗位,变更劳动合同中相关的内容,用人单位也可规定掌握商业秘密职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不超过三年),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 五、保密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