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载改革内参,2012年第31期“本刊关注”栏目
原拟题目:如何摆脱西方产业关系理论在中国的误用
发表时编辑改为:正视中国劳动关系问题的特殊性
冯同庆
一、产业关系理论当代范式在中国的流行
我国目前流行的劳动关系理论,与欧美的产业关系理论直接相连。对欧美产业关系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始于近代。本来,产业关系理论中包含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产生的广泛影响,其它产业关系理论被遮蔽,直至改革开放后才又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其中的当代范式,在现今的中国十分流行。最初的研究范式,是“无所不包”的,研究雇佣关系的所有方面。进入当代,研究范式却集中于工会和集体谈判的内容。这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推行,集体谈判成为研究的重点,导致产业关系研究内容的范围被慢慢收窄,这被称为当代范式。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研究者,曾经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梳理相关的内容,改革开放后便借鉴西方产业关系理论,多数以盛行的工会和集体谈判的当代范式为重点。
二、当代范式中的问题意识对中国的价值
以往中国大陆的研究更习惯于企业研究,对产业研究是生疏的。在计划体制下,政府管理的基础是行政化的企业。企业为基础的体制,与产业为基础的体制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矛盾,容易积累和强压矛盾。后者借助市场机制平衡矛盾,有利于显露和化解矛盾。当着中国企业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之后,引入产业概念研究其劳动关系是必要的选择,其明显的问题意识对当代中国劳动问题研究的价值是十分显著的。因为,工业化以来的市场,就是改变了血缘、族缘、地缘等限制,按照业缘即产业、行业、职业等发展起来的。其中发生的劳资矛盾,包括衍生出的性别、身份方面等诸种问题,都与业缘相关联。引入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的根源、预测问题的变迁、认识问题的诱致因素。相关的纺织业、白色家电业、汽车业、职业安全、群体罢工、人机比例等劳动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三、问题意识的误用与建设性思维的探寻
产业关系理论当代范式的问题意识不可谓不精到,但是其中国应用却存在重大失误。表现为对问题意识几近痴迷的程度,无视其已经发生的困境,以至于自我受限,更不考虑中国的本土特征和需要。改变这种误用的出路,在于树立基于问题的建设性思维。
所谓误用,主要是移植西方的产业概念直接演绎到中国的企业问题。这种移植和演绎,大都相当尖锐、辛辣,却往往滞留在问题意识上,就很难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途径。这又与没有全面了解产业关系理论相关,对其当代范式发生的困境极少涉及和介绍。其实,这种困境已经让西方相关学者痛心疾首了。他们论述说,集体谈判的制度化,是由于福特生产方式下劳动关系已经定型,而在现在的环境中经济需要的是灵活,不是一味强调争端的程序化解决,强势集体谈判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需要,所需要的是既能够鼓励雇佣关系的积极创新又能够使劳资关系重新达到平衡的整合举措。更明确地说,劳动概念经标准化后主导了20世纪,而现在它却无法见容于其它模式,乃至于已经走到了尽头。
作为后发工业化的中国,当然应该重视产业关系理论中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应该基于这种问题意识来树立建设性思维。一方面,了解产业关系理论力图摆脱当代范式困境的尝试,汲取其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上,借鉴各种劳动关系理论流派,为我所用,不要困守在一种流派之中,而整合为适用的劳动关系建设性思维。
基于对误用问题意识的批评,为了改变自我受限的局面,作为对建设性思维的探寻,如下一些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1、正视而不是漠视产生中国劳动问题的特殊性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劳动问题,与欧美明显不同,不仅仅限于劳动关系问题,一直是与产权关系纠结在一起的。对于老工人而言,需要解决共有产权的重新分割问题。他们劳动的相当部分积累在公有财产之中,如果改行契约化用工,需要解决改制共决、劳动补偿、社会保障诸种问题,这是产权问题。对于新工人而言,需要解决共享产权的重新配置问题。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原来的农地、住宅等共享财产如何转化为能够支撑新的就业和生活的保障、保险、保护,而不至于被歧视,也是产权问题。
2、珍惜而不是废弃解决中国劳动问题的资源
建立了市场化劳动关系,按照欧美的经验应该通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进行协调,那么中国传统的员工参与的制度资源还有没有意义呢?尽管,从立法上员工参与制度一直没有被废弃。而事实上,被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排挤到边缘乃至于被废弃。更为明显的事实是,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单兵推进却一直没有明显的成效。如果能够使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与员工参与传统相互促进,应该是更为适宜、更有成效的。这是一种相互借力的安排,既有利于避免社会风险,又有利于彰显劳动者权益。劳动研究中有一种共识,如果劳动者的利益通过团体(工会)交涉和集体合同来表达和确定,在劳动力市场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