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灣企業公司治理特性的比較分析
── 所有權結構的初步性探討1
涂一卿
批注 [涂一卿1]:
一、 前言
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是美國管理學術界近年來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Barclay & Holderness ,1989 ;Bergolf & Perotti ,1994 ;Charkham ,1994 ;Hansmann ,
1996)。本世紀初,美國著名之能源交易商恩隆(Enron )及其委託處理會計業務;業務
規模居全球首位,之安達信(Arthur & Andersen ,簡稱AA )會計事務所,所爆發財務
報告隱匿、詐欺及通謀行為之種種醜聞,造成為數眾多之股東、投資人,甚至是知名信
用評等及投資諮詢機構遭受鉅額損失,促使美國證券管理會與司法部,將部份企業公司
財務部與管理階層移送司法偵查,而公司治理的議題再度受到重視並引發熱烈地討論。
過去有關公司治理的議題探討,在台灣的學術研究領域中被視為是法律學的課題之
一,主要著墨於公司法、證券交易法等相關法律條文的探討。在管理學方面,雖然也多
少觸及此一議題,旦多屬管理財務績效部份,也就是著重董監事組成與公司財務績效統
計相關性的實證研究。不管是法律學門或是管理學門,既有的研究都或多或少提供了對
於台灣企業公司治理特性瞭解的助益。然而,或許是因為過於急促地想解決實務的問題,
往往將其它地區的發展經驗;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性的看法,直接套用在台灣本土經驗
1 本文部份內容與架構曾於 2002 年 10 月發表於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中心與東海大學社會
系主辦之「金融、技術與社會學術研討會」。作者特別感謝評論人北京大學社會系劉世定教授提
供寶貴意見,同時對於其他與會人員所提供意見也一併致謝。本文為國科會補助之專案研究計
畫,共同主持人是私立中山醫學大學共同科助理教授劉邦立,對於其在研究過程的協助,謹此致
謝。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 89 -2412 -212 -003 。
1
的解釋上。這種思考模式很可能產生兩個問題,其一,對於所引用的理論來源缺乏深刻
的認識與反省。其二,對於所解釋的經驗現象往往造成┌削足適履┘的扭曲。基於此,
本文的研究將以公司治理的議題源起著手,企圖經由議題的觀點形成與社會經濟背景的
探討,勾勒出公司治理作為一個議題建構的過程。接著,筆者將試圖透過美國、日本、
德國三個不同地區,所展現的不同股權結構,反省將美國公司治理模式視為唯一模式的
謬誤。最後,我們將提出對於台灣上市公司所有權結構特性的幾點初步掌握,並進而提
出有關台灣企業公司治理特性的詮釋。
二、 公司治理議題的源起
事實上直到 90 年代初,┌公司治理┘ 一詞還很少出現在美國各大學法學院教科書
中,而且也很少出現在學術論述中(Pettigrew ,1992)。原因在於,過去人們已經視為當
然地接受,以股份公司型態所組成的美國大型上市企業,無論在組織型態、資金籌措與
管理經營上都是體現經濟活動最具效用的制度。直到 90 年代後,美國一連串重大經濟事
件的發生;主要是 80 年代盛行的企業併購風潮,人們才開始意識到公司治理議題的重要
性(Blair ,1995)。
就基本的意涵而言,公司治理所指涉的是有關企業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在狹義上是
針對企業所有權(ownership )與控制(control )分離的結構條件下,投資者與上市公司
之間的利益分配和控制關係,主要是集中於探討有關董事會的結構和權利,以及股東在
董事會決策中的權利與保障。近來,部份學者主張應將公司治理一詞用更廣泛的意義理
解,將之視為是關於企業組織方式、控制機制(Control Mechanism ) 、利益分配的所有
法律、機構、文化和制度安排的有機整合。亦即其界定的不僅僅是企業與所有者
(shareholders )之間的關係,而且應包括企業與所有相關利益團體(例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