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Vol. 24, No. 5, 765–77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6.00765
持续性联结及其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
1,2 3,4 5 2,6
何 丽 唐信峰 朱志勇 王建平
(1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北京 100011) (2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3 北京师范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
4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
(6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 100088)
摘 要 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在逝者离世之后, 生者可能继续与逝者保持持续的、内在
的联结, 这被称为“持续性联结” 。持续性联结在不同文化中均普遍存在, 已有研究从联结控制点、联结的引发
者等维度对其进行分类, 近年来, 持续性联结对丧亲后适应的影响成为丧亲及哀伤研究中的热点。持续性联结
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呈现出复杂且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去探索持续性联结
的表现及特定意义, 思考持续性联结的分类并编制本土化的测量工具, 与此同时, 应该在理论驱动下去开展
持续性联结与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持续性联结; 丧亲及哀伤; 适应; 内在化联结; 外在化联结
分类号 R395
1 引言 受到了挑战:Klass 等人通过民族志等质性研究方
法发现生者会使用许多方式来与逝者保持联结,
死亡是否会切断生者(丧亲者)和逝者( 已故者)
并且从联结中能获得很多益处, 据此, 他们正式
的联系呢?从客观现实来说, 死亡事件是不可逆
提出持续性联结(Continuing Bonds) 的概念(Klass,
转的, 生与死似乎是无法逾越的, 逝者再也不可
Silverman, Nickman, 1996)。在受到了持续性联
能死而复活; 然而, 从心理现实来说, 生者与逝
结研究的影响后, 哀伤任务模型的提出者Worden
者的联系却不会因死亡而中断, 生者常常会与逝
将哀悼的第四项任务由原来的“将能量从逝者身
者保持着持续的联结。1917 年弗洛伊德发表《哀
悼与忧郁》(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这被 上撤离并投注在新的关系中(to withdrawal
视为心理学领域中第一篇论述哀伤的文章。弗洛 emotional energy from the deceased and reinvesting
伊德在其中提出, 哀悼者必须将力比多从逝者身 it in another relationship)”改成“重新安置逝者在你
上撤离(withdrawal), 并升华到其他的生活领域 心中的位置并继续前行(to emotionally relocate the
中。弗洛伊德的理论被称为“哀伤工作(grief work) deceased and move on with life)” 。由此看出, 他的
理论” (Freud, 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