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中国文化史简述梅政清整理校对
高中歷史中國文化史簡述:梅政清 整理校對
第三十一章 中國文化的起源
一、文化的涵義
廣義:指人類生活的總體。
狹義:指學術思想等精神層面的活動及其成果。
二、文化的整體性─是文化系統最重要的本質。
就橫切面而言:
特色: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二大範疇和各種不同要素,通體相關。
例證:秦帝國統一中國,這項政治變局,必與其他文化要素的轉型互有關係。
就縱剖面而言:
特色:文化系統是貫通古今的整體,常具有時間性與空間性。
例證:a.不同的地理背景產生不同的文化型態,如游牧文化迥異於農文化。
b.文化發展隨時間變化而因革損益,正如孔子所說:「殷因於夏禮,所
損益可知也。」
三、中國文化的進展
1.文化的三個主要階段
遠古至秦代:中國文化的基本規模大多在此時奠定。
國家組織的初步形成。(夏朝)
民族的初步融合。(蠻夷戎狄)
思想領域的開拓。(諸子百家)
教育理想的提出。(孔子)
都在此一階段。
漢、唐時代:發展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組織。(三省六部)
思想獲得進一步的舒展。
在文化上與政治上,中國與亞洲各民族展開更密切的接觸。
宋元明清時代:中國文化在這個階段趨於成熟。
宗族在社會結構中發揮作用。(義田、族田、社倉)
儒家教育的理想進一步落實在書院制度裏。
文史哲學及藝術獲得了可觀的成就。
四、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性
地位:中華民族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與文化意識,所以文化史研究一直是中國
史學研究的重要部門。
例證:1.「易經繫辭」描寫先民從穴居野處而構築居室,由漁獵而農耕,辛勤
創造文化的歷程,具有濃厚的文化意識。
2.「司馬遷的史記」敘述中國歷史各方面的發展,論大道、述貨殖、敘
遊俠,研究範圍包括政治活動、學術思想、經濟活動、社會生活等
各方面,涵蓋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項目。
五、新石器革命
(一)舊石器時代
1.已知用火。
2.打製粗糙的石器使用。
3.漁獵和採集為主要生產方式。
(二)新石器革命
時間:距今約八千年前。
原因:農業與畜牧兩種新型態經濟生活的開始,提供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才
有餘裕從事其他文化活動。
文化:長期的聚落出現,使得群居生活日趨複雜。文字與藝術出現,使人與人
間互相交通的管道擴大而且深入。
六、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
(一)我國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區的兩大主流。
1.仰韶文化(彩陶文化)
分布:整個中原地區及關陝一帶。
時間:涵蓋西元前五千至三千年之間。
聚落:以陝西半坡遺址為例:房屋、窖穴、畜牧圈欄,集中在聚落中心。居
住區中心有一大方屋,可能是聚落中心、會所之類的公共場所,似乎
已有某種程度的政治組織。
農業:粟稷(小米)為主。
家畜:豬狗為主。
陶器:常有彩繪紋飾。
2.龍山文化(黑陶文化)
時間:緊接著仰韶文化之後的晚期新石器文化。
農業:仍以粟、稷為主。
陶器:輪製法普遍使用。
村落:有夯土築成的圍牆以自衛。
宗教:卜骨、特殊的葬儀及祖先崇拜的出現,說明了宗教信仰已有相當程度
的發展。
(二)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的社會轉化。
1.生產力提高,物質文化進展。
2.貧富分化以及社群內部結構日趨複雜。
七、中國文化起源
(一)中國文化起源的三種說法
東西對立說:過去有些學者認為我國文化早期發展是東西二元對立。
四周擴散說:認為我國文化係由中原文化核心地區向四周擴散。
分區發展說:現在一般學者大致同意我國早期文化呈分區發展的狀態。
(二)分區發展說之例證
河姆渡文化:發現於浙江餘姚,年代相當於仰韶文化的早期及中期,採用干欄
式建築,發現稻穀遺存,目前是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紀錄。
江漢流域:晚於河姆渡文化的江漢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址,有稻穀的痕跡。
臺灣地區:臺東長濱鄉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遠古石片文化。全省各地區都曾發現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繩紋陶文化。
八、中國文化的地理背景
共同現象:聚落都在近水的高地。
不同文化:1.黃土區域以小米為主。
2.江漢流域以水稻為主。
九、中國文字的特性
1.最大特性在於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由圖形演變而成。
2.具有從字形上揣摩文字意義的特質。
3.有助於消除語音分歧的隔閡,可根據造字原則辨識甲骨文,進而證述歷史。
4.具有「單音」、「獨體」、結構「方正
文档评论(0)